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提到北京的博物馆,大部分人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大型知名博物馆。殊不知,北京城里还有一座毗邻故宫博物院的皇城艺术馆。 皇城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南池子大街菖蒲河沿9号,藏得很深,风景也很别致,有种城市博物馆里的“桃花源”之感。目前有两个展正在进行,喜爱清静之处的小伙伴不容错过。这两个展一个是书画展,另一个是瓷器展,相比书画,瓷器似乎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接地气...
黄釉绞胎陶枕 唐 唐代生产黄瓷的窑口主要是安徽准南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此外河北内邱窑、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也兼烧一些黄瓷。寿州窑黄瓷可以作为唐代黄瓷的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眨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恶,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
黑釉 黑釉瓷器的烧制始于东汉的早期越窑,但其色不纯。东晋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亮、釉层均匀、亮黑如漆,显示出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铁的比例为8%-10%.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 我国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唐代以前属石灰釉,唐代以后...
黄釉 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故又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其中寿州窑瓷器的玻璃质釉透明光润,开小片纹,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
釉里红 瓷器釉色之一,属高温颜色釉器种,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呈色剂的釉(含铜0.3%0.5%)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
瓷器的胎 瓷器主要由胎、釉及彩构成。瓷之美丽关键在于胎。胎是瓷器的体,瓷器未烧前称坯,在景德镇窑业中有做坯(成型)、印坯(正型)、利坯(修整)和挖坯(挖底足)等名称,坯烧成后就是胎。胎土由氧化硅、氧化铝、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钙(主要是氧化钙)、钠(主要是氧化钠)和镁(氧化镁)。 瓷胎。凡普通之瓷器均属瓷胎,撷瓷粉之精液澄清,融成泥浆,以成胚...
釉的外观包括质感和色泽两方面。釉的质感一般指釉面的温润程度,一般釉层厚的更加润温。南宋官窑瓷有厚釉和薄釉两种釉,厚釉的釉面最润泽。厚釉南宋官窑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几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釉,称为素烧,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温下烧制成瓷。南宋官窑在窑址发掘中发现了低温素烧炉和低温烧制后没有继续上釉的废品。多次上釉是为了使釉有如玉般的温润质感并能遮住深灰的胎色(有的南宋...
唐 花釉双系缸 河南博物院藏 花釉瓷器又称“花瓷”,以花釉瓷鼓而闻名。唐代南卓《羯鼓录》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羯鼓录》成书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及大中四年(850年),是有关花瓷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是人们把花釉瓷器称为“花瓷”的缘由。花釉瓷器唐朝初期创烧,鼎盛于唐朝中期,唐末逐渐减少。花釉瓷器是我国迄今发最早的窑变釉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博物院...
在古陶瓷收藏的实践中,几乎所有的收藏者都希望能够在古玩艺术品市场上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好藏品。这里,结合本人的收藏实践,探讨一下关于窑变瓷器的鉴藏之道。 说到窑变,大凡收藏者都会想到珍藏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碗、钧窑瓷器上的彩斑、景德镇的“三阳开泰”窑变瓶等著名的窑变瓷器品种。事实上,全国各地唐宋窑口的窑变瓷器残片也早已被收藏者所关注。如建窑、吉州窑、乐山西坝窑、重庆昌州窑的黑釉窑变...
明朝景德镇窑青釉划花缠枝莲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青釉胆瓶 老窑瓷博物馆藏 青瓷釉色 源于天然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花纹钵 老窑瓷博物馆藏 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最早的青瓷成品,出现在商代中期。自诞生以来,青瓷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素以其独特魅力恒久地吸引着古今中外世人的眼球。远古青瓷,经汉晋唐宋,其发展进入了巅峰期。时至今日,青瓷因其独特...
明朝景德镇窑青釉划花缠枝莲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青釉胆瓶 老窑瓷博物馆藏 青瓷釉色 源于天然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花纹钵 老窑瓷博物馆藏 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最早的青瓷成品,出现在商代中期。自诞生以来,青瓷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素以其独特魅力恒久地吸引着古今中外世人的眼球。远古青瓷,经汉晋唐宋,其发展进入了巅峰期。时至今日,青瓷因其独特风采仍使得古往今来无数崇慕者如痴...
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对古陶瓷的釉质鉴定基本是依靠人眼,最多也只是利用放大镜对其进行观察。人们通过釉面的颜色、质地、光亮度、透明度以及釉下气泡的多少大小疏密等做出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种鉴定结论往往因人而异,主观多于客观,未知多于已知,甚至连表述用语都是以形容词代之,含义极其模糊。以釉色为例,鉴别釉面颜色是釉质鉴定的基础,影响釉色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因化学成分的不同产生不同颜色,也可以因烧成环境...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
钧瓷以釉色见长,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式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经典。这本是一种缺陷,反而为人们所爱,所谓“有蚯蚓走泥者尤好”。 官钧为多次施釉,虽釉层较厚,但釉面平静肥腻,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釉层有曲折的线纹,用手抚之则有感觉,此为官...
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其釉汁透明,釉色淡青中微带灰色。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皆为淡青色釉,釉层透明,表面光亮,色泽青中泛黄,釉色有失纯正。中后期,龙泉窑早期的淡青釉瓷器已经停烧,这时改烧青黄釉瓷。釉层薄是因为还原气氛控制不好,致使釉色优劣不一。好者青中带黄,劣者呈黄绿色、淡黄和砖红色,釉中甚至还有鸡眼。釉面开片较多,釉层常常有聚集成点状的现象。釉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钙,所以釉面光泽很强,缺乏柔和感。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