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麻将,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博戏。但是长期以来关于麻将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不少传说虽然精彩,却无依据,因此有必要对麻将的起源作一科学考证。 首先需要说明,本文论述的麻将起源,没有将马吊等早期博戏也算在其中。马吊等叶子戏作为早先的博戏,自然会对麻将产生影响,但不能将马吊等叶子戏的诞生作为麻将的诞生。实际上,麻将诞生时,是一种融合了诸多玩法的新型博戏。麻将与马吊存在显著的区别。徐珂《...
梁庄王朱瞻垍(1411-1441)是明仁宗的第九个儿子,他生活在明朝永乐、宣德、正统年代,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强盛的时代。文献中记载的梁庄王,生前没有显赫的战功与政绩。按照常理推测,这位平凡无闻的亲王墓中不会有什么令人惊奇的发现。 2001年,梁庄王墓因遭盗扰,经国家批准,文物工作者于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内出土却极其丰富,总数达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
“郑和下西洋”百米长卷国际巡展中国首展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隆重举行 7月11日,正值中国“航海日”,为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13年,“郑和下西洋”百米长卷国际巡展中国首展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翰墨侨韵·和行天下”为主题,由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苏州市侨联、苏州市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首展时间自7月11日至18日,画作还将远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澳门特区、印度尼...
最近,太仓一处工地发现一座古墓。经专家判断,这座古墓极有可能是明代的。 发现古墓地点位于太仓古塘街,是在一处市政项目工地上。施工工人介绍,最早发现的时候是在今年1月份,当时刚下过一场大雨,路面上突然塌陷产生了一个大洞,走进一看,发现下面原来是一座坟墓。 为了防止墓穴被破坏,工人在上方覆盖了木板,并重新铺上了石子。一位附近居民介绍,这片区域,原来都居住着人家,后来才搬到南边去的,就连古墓...
明 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 通高83厘米、口径49厘米、厚2厘米、重77千克 此钟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
15-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海上活动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国际现象。15世纪初,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航海活动。七下印度洋,成功地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将中西文明交往的重心从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为海洋文明的全球崛起做出了重要铺垫,拉开了海洋时代的序幕。海上事业的鼎盛,彰显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
2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先后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大陆,经贸交易、人文交流的通道,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这些古老、壮观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文化交流的大运河。回望历史,浩浩荡荡,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第一座高峰。 航海伟业 公元7世纪以后,由于战乱的影响和西域诸国关系复杂,曾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大动脉——陆上“...
上月底,中美肯三国联合考古队宣布,他们在肯尼亚曼达岛发现了3具含有中国人血缘的人骨遗骸,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史书曾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此次明朝货币‘永乐通宝’和中国血缘遗骸的发现,对于郑和船队到过东非的记载,提供了更充足的证据。”参与此次考古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
网络配图 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七次远航,从中国东南海港起航,经过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浩瀚的印度洋,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郑和船队两万多人,大小船只一、二百艘,“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是一幅何等壮观的景象。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郑和曾是一位被历史埋没的人物,直到最近100年才被重新...
7月28日,在肯尼亚拉穆郡曼达岛开幕的首届“古今中国与东非联系国际论坛”上,由中国、美国和肯尼亚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宣布在曼达岛发现了具有中国血缘的3具人骨遗骸,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美国考古学者查普·库辛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考古学者首次在东非地区发现具有中国血缘的古代人骨遗骸。参与发掘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朱铁权说,在曼达岛发现的这些人骨遗骸,具有东亚人独...
在肯尼亚拉穆郡曼达岛28日开幕的首届“古今中国与东非联系国际论坛”上,由中国、美国和肯尼亚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宣布在曼达岛发现了具有中国血缘的3具人骨遗骸,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美国考古学者查普·库辛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考古学者首次在东非地区发现具有中国血缘的古代人骨遗骸。参与发掘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朱铁权说,在曼达岛发现的这些人骨遗骸,具有东亚人独有的铲...
7月11日,2017中国·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郑和纪念馆开馆活动在云南晋宁举行。 郑和纪念馆位于云南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月山的郑和公园内,建筑面积4721平方米。该馆共设“远古天地”“滇国文明”“郑和文化”3个固定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共收藏文物800余件,展出实物300余件,通过大量的实物史料、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和形象的声光场景,再现了郑和坎坷悲壮的人生经历和波澜壮阔的远航壮举,是展示晋宁...
图为云南大学向加文·孟席斯代表彦﹒赫斯顿颁发捐赠证书。云南大学供图 3月24日,30余箱关于著名航海家郑和的研究成果从英国伦敦漂洋过海抵达郑和故里昆明,入藏云南大学图书馆。这些是英国郑和研究学者加文﹒孟席斯的毕生研究,他全部捐赠给云南大学,包含81册图书和3万页研究资料。 加文·孟席斯曾是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指挥官,一直致力于研究郑和舰队在全球的航海活动。他运用自己丰富的航海知识对郑和...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船队一共远航了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海员船只最多、海上时间最久的远洋航行。郑和远航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路的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作为明代重镇的安庆,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从安庆近代造船工业说起 “安庆市大观亭社区辖区内,河流纵横、池湖密布,旧时大名鼎鼎的‘鸭儿塘’就在这里,安庆民间自古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传统的民族,有确凿的材料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就有了非常发达的近海航行技术。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于是国际贸易线从陆路转向海路,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商人自发努力向南洋发展,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商人运用航海技术的东来。 《大明混一图》与明初的海洋知识 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重大转折,开始于15、16世纪之际形成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之前,欧亚大陆是连成一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