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云南傈僳族“尼帕(能通神之人)”祭祀之后,年轻艺人脱掉鞋袜,谨慎踩着36把长刀刀刃,成功爬上15米多高的“刀山”,博得现场一片惊叹声。 时隔七十多年,中国西北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2日再次上演惊心动魄的“刀山会”。但这次,已无“刀山文化”传承人的民和县,只能邀请远道而来的傈僳族民间团队施以“援手”。 “‘上刀山’是青海民和目连戏的高潮部分,‘刀山文化’在中国南方常见,但在民和...
12月24日,西北大学向媒体公开在唐仲英基金会支持下创建的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首个使用VR技术再现考古场景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们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身临其境、互动体验的考古教学现场感。 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可把实际采集到的古遗址、古墓葬的数据做成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教学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遗迹、遗物的特征,使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描...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石峁村,从2011年开始挖掘到现在已有8个年头。这是谁的城?这是座什么样的城?这些问题从石峁遗址被发现以来,专家和学者对此的讨论就从未间断。 “石峁遗址8年来的很多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座位于陕北高原上的石头城,在4000年前是一个等级分明、‘万邦来朝’的都城型城市,而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就是统治阶层或者王族居住和宴饮的场所。”石峁遗址考古队队长邵晶告诉...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科建设暨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近日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是西北师范大学推进本学科教育与实践融合培养有效对接的重要探索。来自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出席会议开幕式。 田澍在致辞中表示,文物与博物馆学科是中国...
据悉,依托古代人骨标本库,西北大学计划成立古DNA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经立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温睿介绍,人、动物和植物都有DNA,无论是头发、皮屑、血液、唾液等,只要有一点点遗留,只要没有被降解,都可以提取完整的DNA信息。通过DNA,就可以确定这个人到过什么地方,在哪儿留下了什么痕迹。“不过古DNA的提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在生命体死亡很长时间以后,DNA就有可能被降解...
自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文博单位对文件展开深入的研究学习和贯彻实施,在积极响应文件总体要求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提出成立以“共商,共建,共识,共享,共赢”为宗旨的西北博物馆文化产业联盟,并以此为契机,充分调...
《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专题展览通过210幅历史照片、100余件革命文物照片及珍贵史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图为展览图片。韩璐摄 中新网重庆10月22日电 (记者 韩璐)22日,由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主办,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共同承办的“抗战的堡垒民主的模范——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展览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开展。本次展览通过...
由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共同建设的“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日前在西安揭牌。 学院计划招收文物修复方向本科实验班与相关专业研究生,并面向全校开放学院全部课程;充分利用共建单位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资源,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创新研究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与文博机构“师承制”教育紧密结合,为国家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由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共同建设的“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日前揭牌成立。学院将充分利用四方共建单位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资源,创新研究型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这是西北大学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学院计划招收“文物修复”方向本科实验班与相关专业研究生,并面向全校开放学院全部课程;充分利用共建单位文物...
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土坯建筑是什么时期的?考古发现,河西走廊西城驿文化时期的土坯建筑,距今4000余年,是西北地区所见土坯建筑年代最早者。 经过8个年度的发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西城驿遗址考古工作有了重要收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了西城驿遗址考古发掘信息。 发掘信息显示,西城驿遗址的发掘,除了发现了铜冶金遗址外,还发现了大量土坯房屋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博士介...
内蒙古东部发现距今7000年无轮廓人面像岩画 据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14日报道,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透露,近期考古人员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东部发现一处距今7000年的无轮廓人面像岩画。 吴甲才早在今年5月4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丹一中召开的“2018中俄德岩画考古学术会议”上,正式向与会专家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而他所写的学术论文,随后也在俄罗斯核心学术期刊予以...
▲悬泉汉简有的出土时编绳依旧,有助于考察简牍形制。 在甘肃,有两类考古发现震惊学术界,它们是敦煌藏经和西北汉简。知道敦煌藏经洞的人很多,西北汉简却少有人知。近年来,随着这些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继 《肩水金关汉简》 《地湾汉简》以及 《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 《居延新简集释》等陆续推出后,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的两万余枚简牍也将陆续刊布。作为“201...
明 纵28厘米 横30.5厘米 此件档案未标明年份,有残缺。 档案开头一句“为飞饬侦防事:三月初七日,准军门丁移称:死贼攻□襄阳,闻从光化奔走西北等情到院”,所说“死贼攻□襄阳”,是指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于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攻克襄阳事。 张献忠(1606-1647)攻克襄阳事,《明史?庄烈帝本纪(二)》载“(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陷襄阳,襄王翊铭,贵州王常法并遇害,副...
中国西北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成立的“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13日在西北大学揭牌,双方将资源互惠,在科研教学、师资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旨在将中心打造成为国际化研究平台。 近年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师的国际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合作。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
在鄂西北的农村,大年夜有接财神的习俗。 吃完团年饭后,接财神的仪式就开始了。接财神时屋门大开,在庭院中设供桌,桌上点燃着蜡烛,燃放鞭炮,主人跪拜,由外面迎进室内。 室内人要问: “迎来财神了?”男主人立刻高兴回答: “迎来了,迎来财神了!”这时要有一人从屋外抱进一捆柴,女主人要问: “抱进柴了(财)了?”柴人马上高兴回答: “抱进柴(财)了!”柴谐音为财,取其吉利的意思。 家中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