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长32.8厘米 1964年 印尼华侨谢政邻先生 捐赠 矛端尖锐,后有纳柲铁芯。矛端两面分别凸铸“三保公”和“三保大人”铭,铭文下端各有一龙戏珠纹。此矛原保存于印度尼西亚民间,为当地纪念三宝太监郑和的祭典之器。在我国福建厦门华侨博物院也珍藏着印尼华侨捐赠的两把“三保大人”铁刀,与此器的制作极其相似。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撰文:盛为人
商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1966年李汉民捐 通长20.3厘米 器刃似阔叶状,最宽处位于两翼底端,骹部较长,横截面作菱形,附双系。器骹部下端铸图形 .此图中二人相背,中间有一物。二人相背,即“北”字初形。中间之物如某种武器之形,亦即“单”字初文。由此可知,“单”为独体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单为会意兼形声错误。(撰稿人:苏强)
商周时期 通长2O.3、宽5.2厘米 1966年李汉民先生 捐赠 击刺兵器。矛呈叶状,中部有脊,圆形銎口,銎身有对称附钮,正中铸阳文,阳文释“北单”二字。“北单”二字是以地名为氏的族名,殷墟卜辞、商金文中有“东单”“西单”的记载,面世的北单铜器还有簋、爵、觚、卣、盘、觯、彝、壶等。北单铜器为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 (撰文:关双喜)
汉 西汉 长兵器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38厘米,宽5.4厘米 本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人墓地出土了青铜兵器约1千余件。这些兵器既有墓主人生前实用器,也有仪仗用器,有戈、矛、剑、斧、钺、啄、弩机、叉等种类,显示了滇人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水平。这件铜矛,刃两侧用细链各吊一名头梳锥髻、双手背剪的裸体俘虏,器型奇异,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堪称滇人青...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兵器 广东省博罗县角洞出土 长者长23.3厘米 石矛后部捆绑长木柄,使用者或持矛柄刺杀敌人,或举矛柄投刺敌人。弓箭和矛是原始人最重要的武器。
汉 西汉 兵器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汉墓出土 矛长21.9厘米,鐏长15.8厘米 此件铁矛呈扁平的柳叶形,铜鐏细部用错金勾勒,表现出当时兵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此矛矛身扁平似柳叶形,筩部上小下大,中腰用一圈铜箍加固,箍上饰鹰,头朝下,其喙钩和筩部形成小孔,当用来系缨。矛下有青铜鐏,鐏的上部作圆筒形,下部似蹄足。蹄足上饰浮雕兽首,兽首细部用错金勾勒,其它部分错金作流云纹。鐏...
先秦时期铜陵已是长江流域著名的产铜区,地理上又处在吴头楚尾,故而—直是吴楚战争频繁之地。近年来的考占发掘中,陆续出土了30多件青铜兵器,主要为剑、矛、戈、镞等,时代为春秋到战国时期。
这件蛙饰铜矛通长17厘米,出土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古滇国青铜器)上的动物装饰很多,动物形象以大、中型动物较多,如虎、牛、豹、羊、狼、鹿、马、猪 … 这件蛙饰铜矛通长17厘米,出土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古滇国青铜器)上的动物装饰很多,动物形象以大、中型动物较多,如虎、牛、豹、羊、狼、鹿、马、猪...
港媒称,中国内地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采取的自相矛盾的方法在北京有所体现。在研究人员对古老的圆明园进行数字化复原的同时,数米外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火车站却正在被拆除。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7日报道,清华大学一个由大约80名专家组成的团队一直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圆明园。这项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15年,涉及数以千计的历史文档、图纸和模型。据内地媒体报道,由建筑学教授郭黛姮领衔的这支研究队伍上...
网络配图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体现文物工作水平的关键一环。 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有人是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首要责任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的社会共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当前,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
2月22日上午,常太镇东青村村民许某在自家屋后修路时,挖掘到一批古代陶器和石矛(如图)。 常太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获悉后,第一时间赶到,保护现场,并逐级上报。市博物馆、城厢区文物办两级文物专家赶到现场,经多方考察,初步判断为商周时期文物,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我市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陶器和石矛。 据悉,今日,省文物考古专家专程来莆作进一步鉴定。
“一年成邑,二年成聚,三年成都”,成都得名一直有多种说法,近期在成都蒲江的战国船棺中,出土了不少战国晚期文物,且都带着巴蜀元素。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从船棺中出土的一枚青铜矛,矛身上就刻有“成都”二字,这也是成都市范围内首次发现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 “以往在成都地区也出土了很多铜戈、漆木器,上面也曾有刻‘成都’这两个字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雨茂介绍,青铜矛是古蜀时期常用...
2月17日,记者从成都市蒲江县文体旅局获悉,该县盐井沟船棺墓群M32号墓近日出土一柄附着淤泥的青铜矛。经过清理,该柄青铜矛上刻有“成都”二字,将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前推了200年。 据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蒲江县文管所于去年9月在蒲江县一在建工地发现60座战国墓群,多为船棺墓。截至目前,共出土随葬器物300余件,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竹质器、草编器、玻璃器及铜钱等。 成都,作...
“神州第一矛” 1992年,瓦房店市瓦窝镇一农民在房宅院内打井时发现一断为四截的石矛。他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石矛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近日,这件被称为“神州第一矛”、出土于大连地区青铜器时代的石矛,在位于傅家庄的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展出。大连市民有机会近距离观赏这件珍贵的石矛。 这支石矛全长120.8厘米,矛身由变质砂岩制成,呈青灰色。整件器物形如柳叶,线条优美,磨工精致。这是迄今...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处于前期调研阶段,已列入我市2017年立法计划,最快将在明年内问世。 一座座“古村”,近来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记者昨从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获悉,目前,《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处于前期调研阶段,已列入我市2017年立法计划,最快将在明年内问世。 而日前召开的市政协主席会议,也将议题锁定“古村”。市相关部门负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