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3月15日,由海宁市博物馆和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秦风汉韵——秦汉瓦当及拓片题跋精品展”在海宁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展。 瓦当作为装饰美化和蔽护宫殿檐头的建筑构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而又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秦汉瓦当,以其精美的图案、隽秀的文字,在中国的考古、历史、美术、书法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 本次展览共展出秦汉瓦当及拓...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排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别看瓦当小,可它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记录历史和艺术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瓦当上的图案、纹饰和文字,让我们在今天可以有效了解古人的生活,还有许多史书中记录或不曾记录的建筑,也是通过各地出土的瓦当,才...
渡头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汾市镇渡头村武水河南岸,西距县城13公里,是一处以渡头古城址为中心,并包括了城址周边墓群的古聚落遗址。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渡头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和钻探,基本确认古城址年代为汉晋时期。 2017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郴州市文物管理处、临武县文物管理所对渡头古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在城址...
战国 建筑材料 1930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 高9.3厘米,底边长18.5厘米,长5.6厘米 瓦当为建筑材料,当面呈半圆形,上浮雕对称双龙图案,后用筒,已残。龙身体弯曲,前足扬起相对,后足踏于地上,作游戏状。瓦当周缘起凸棱一周。
南北朝 高句丽 建筑材料 1976年吉林集安市出土 直径21.5厘米 集安是公元前3年至427年高句丽都城所在地。集安境内出土的高句丽时期瓦当,数量多,类型也多,是研究高句丽宫殿、建筑、墓葬及其材料,装饰的重要资料。和中原地区一样,这一时期的莲花图案与佛教信仰有关。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建筑材料 山西省大同市出土 直径15.5厘米 瓦当正面作井字格,上下左右四格内书写“传祚无穷”四字。“传祚无穷”表达了北魏统治者希望皇位永传的愿望,这块瓦当可能是当时北魏都城平城的宫殿或太庙所用。 平城是北魏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398年拓跋珪将都城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南迁到平城。拓跋鲜卑迁都平城后,鲜卑人从农牧交接地...
晋 十六国 建筑材料 河北省易县出土 直径17.5厘米 瓦当残缺,瓦面中有凸起的圆芯,以圆芯为中心划成8个扇形格,每格中有一字,为“大秦龙兴化牟古圣”。 十六国瓦当与两汉瓦当明显不同。汉代瓦当多装饰卷云纹,一般用十字形双线栏格把瓦面分为四部分,文字书体以篆书为主,隶书较少,也有鸟虫篆。十六国瓦当的卷云纹已趋于简化,瓦面一般被分成9格(包括圆芯),书体介于楷隶之间。 ...
秦 建筑材料 1956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区采集 直径约40厘米 此瓦当背有残筒,瓦面纹饰,遒劲有力,极富装饰效果。类似的瓦当于1976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内亦曾出土过,直径达61厘米,因其硕大而被称为“瓦当王”。这些瓦当曾施朱或涂白垩,整齐地列于檐前或山墙上,同木衣绨绣、土被朱紫、雕梁画栋的陵园建筑相辉映。画面为夔凤纹,凤纹猷劲,特别硕大。1977年秦始皇陵区出土的另...
秦 建筑材料 1975年陕西省长安县阿房宫遗址出土 直径一为13.5厘米、一为14.4厘米 葵纹瓦当主要见于秦代,但数量比云纹瓦当少得多。它与动物纹瓦当、吉样语的文字瓦当重以及叶纹、树纹、水涡纹瓦当一样,都是赞颂秦王司朝,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的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咸阳宫、阿房宫、秦始皇陵园等宏伟的建筑群,虽已葫然无存,但大量的瓦当展示了当年的繁华和建筑的规模。
秦 建筑材料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区出土 直径一为15.5厘米,一为16.5厘米 瓦当出现于西周,秦汉时已普遍使用。瓦当是指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可蔽护房檐,防雨水浸蚀,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也有装饰作用。云纹瓦当占秦宫殿遗址出土瓦当的大多数,云纹为当时瓦当上最流行的纹饰。
汉 西汉 建筑材料 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直径17.5厘米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4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经过大小数十次战役的较量,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联合反项的力量,围困项羽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省固镇县濠城乡),项羽兵败援绝,自刎而死,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这种瓦当...
唐 建筑材料 1958年云南省巍山县龙圩山南诏遗址出土 直径残长14厘米 此瓦当为陶质,青灰色,莲花图案。南诏曾多次派遣子弟到四川成都学习,并请汉人到南诏传授学业,大量汉族农民和工匠进入南诏。南诏境内“城池郭邑,皆如汉制”,不少建筑都是在汉族工匠参与下建成的,因此这块莲花纹瓦当和中原的瓦当纹饰一致,证实了汉族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技术的相互融化与交流。
战国 燕 建筑材料 1930年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 高9.8厘米、径19.8厘米 此瓦当饰严谨严森的饕餮纹,当是燕王宫殿所用。燕下都是燕昭王时期修建的,是燕国通往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也是燕园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燕下都自1930年调查发掘以来,发现大大小小许多建筑遗存,都属于宫殿建筑群,其中有兽形陶水管、有华美纹饰的瓦、半瓦当等,为研究燕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布局和...
唐 建筑材料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兴庆宫遗址出土 直径13厘米、15.2厘米、15.5厘米 这3个瓦当为不规则圆形,边缘厚实,莲花纹的最中心又有一小形莲花。无论是兴庆宫或大明宫出土的瓦当,其纹饰虽有繁简大小的不同,但皆为莲花纹,这可能是唐代崇奉佛教的一种风尚。
笔者近来巧得一件瓦当陶模(见图),它形制椭圆,背部平素、正面有阴雕变形的宝相如意花纹,质地细腻,属灰陶制作。模面光洁平滑,包浆自然,已缺一角;同一般常见的明清时期花边瓦当实物形状吻合,亦纹饰内容及尺寸且各有异同。模体厚5.3厘米、中宽15.6厘米、椭圆形长约23厘米,其边道与楞角圆润光滑,遗有使用过的痕迹。模上似扇状形的地章上雕饰有大小及位置对称变形的莲花与如意纹饰,并且花芯的轮廓及芯面局部坡刻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