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项目取得建设部门施工许可,正式进入现场施工阶段。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项目由工信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批准建设,是国家首个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市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重大项目。该项目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片区,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业主,总投资约1.61亿元,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文物科技保护...
1月22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文化委获悉,作为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重庆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将于春节后动工修建,预计将于明年正式面向市民开放。该中心建成后,市民不仅可以了解文物修复的全过程,还可通过AR技术,“走进”考古现场一探究竟。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预计占地为8372平方米,位于南岸区丹龙路俊逸公园附近。
在窗明几净的“故宫文物医院”书画修复区里,故宫博物院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6岁的徐建华感慨良多。即将离开工作了四十多年的文保科技部的小院子,他想了想说:“还是新地方好”。 12月29日揭幕的故宫文物医院坐落于故宫西侧院墙内侧,是目前中国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地上和地下各一层,从空间上整体划分为...
2016年12月16日,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在淮北市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是设立在淮北市的专业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机构。为建立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淮北市博物馆领导班子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克服场地、资金不足的困难,开辟了近60平米的修复场地,购置了基本的修复工具和器材,并选派有一定文物修复经验...
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等8所高校签署协议创建“联盟”,共同保护文物。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11月2日,“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在陕西杨凌成立,旨在合力解决陕西文物科技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整体提升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实力。 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其文物资源丰富,具有唯一性和至高性,4...
10月17日,全国第十三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重庆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在未来两年内建成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该中心将引入目前国际最先进的AR(增强现实技术)等技术,让观众“走进”考古现场。 本届讨论会吸引了国内外50多家科研单位、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在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玻璃考古、玉器考古、生物考古等多个研究领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科技考古...
日前,西南博物馆联盟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召开博物馆舍建设会,据会议透露,三峡博物馆的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预计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将更加注重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观众可零距离接触文物修复的整个过程。 据了解,全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已经于去年6月正式落户重庆南岸区,作为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博物馆设立的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就位于该基地内。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柳春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中心...
带有神秘色彩的文物修复过程,你见过吗?12月20日,记者从西南博物馆联盟之博物馆舍建设研讨会上获悉,三峡博物馆的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预计于明年6月开工建设,馆方将更加注重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市民可零距离接触文物修复的整个过程。 据了解,全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已经于今年6月正式落户我市南岸区,作为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博物馆设立的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就位于该基地内。该中心占地面积14...
昨日上午,博物馆舍建研讨会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召开,来自北京市、重庆市等地34家文博机构的60余位代表出席。据悉,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将在明年开建。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14日上午,由工信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南岸区。重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作为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约14.3亩,建筑总规模15000㎡,总投资1.3亿元,将在明年6月开...
【摘要】随着我国文物出土量与陶制文物出土量的增加,关于陶制文物有效合理保护问题接踵而至。为了提高我国在陶制文物方面的科技保护水平,本文笔者主要运用文献法从陶制文物的病害认知、陶制文物的制作工艺、保护陶制文物的保护机理方面的研究、保护修复的案例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本文还回顾了我国或国外陶制文物科技保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且阐述了目前我国陶制文物保护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陶制文物在病害方面...
日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陪同下赴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调研。 宋新潮首先听取了郑小玲对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汇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贾连敏,副院长陈家昌汇报了关于保护中心人员组成、项目开展及成果的情况。 宋新潮实地查看了文物保护分析实验室(有机质和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室和业务培训室,并询问工作人员项目、设备的运行情况。他说,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是按照较高标...
“河南是一个文物大省,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规模之大,让我们这些(文物)修复队伍再扩大10倍20倍,再修几十年也修不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陈家昌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这样感慨道。 工作人员在修复青铜器文物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目前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要承接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工作以及河南各地市考古发掘出土的文...
“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从脱水到定型一般要1年半到两年半,而尺幅较大的丝织品修复就要更长时间。‘慢工出细活’是文物修复的规定动作。”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说。 这番话,道出了目前我国腐蚀文物维修遇到的瓶颈之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关键技术未能突破;修复工艺复杂,周期长”三大瓶颈让大量文物处于不可抗拒的损害中。 据励小捷介绍,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腐蚀文物的抢救维修。“十一五”期间投入6亿元,改善博物...
“我最喜欢两座博物馆,一座是河北省博物馆,它的设计方案尊重原来性格的前提下,又有所创新,守住了河北省博物馆在城市中的突出地位。”12月1日 “文化河北 创新设计”跨界学术论坛在河北省博物馆举行。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著名建筑理论家邹德侬等在内的一批业内权威对改扩建完成后重装上阵的河北省博物馆给予高度评价。 12月1日的论坛分为两个主题,论坛...
“我最喜欢两座博物馆,一座是河北省博物馆,它的设计方案尊重原来性格的前提下,又有所创新,守住了河北省博物馆在城市中的突出地位。”昨天 “文化河北 创新设计”跨界学术论坛在河北省博物馆举行。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著名建筑理论家邹德侬等在内的一批业内权威对改扩建完成后重装上阵的河北省博物馆给予高度评价。 昨天的论坛分为两个主题,论坛一主题为R...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