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收录的碑文。张添福摄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日消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金石录》已出版发行,收录了1949年前,该省世居少数民族的206件金石资料。 图为“小故宫”青海瞿昙寺内的皇帝敕谕碑。张添福 摄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金石录》收录藏族卷收碑42通,印、匾33方;回族卷收碑53通,印、匾31方;撒拉族卷收碑8通,匾4方;蒙古族卷收碑4通,印25方;土族卷收碑17通。...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人员正在抢救性保护整理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用满文写成的古籍资料和历史档案。 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记者从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了解到,目前,查阅搜集到从清朝初年至民国末年的满文古籍资料和历史档案420件1794页,内容涉及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 古籍保护人员对这些满...
戴氏家族墓位于温岭市新河镇河头梁村,当地村委会在修路时发现了一块墓志后报告了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并向浙江省文物局作了汇报,并在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帮助下于8月6号开始抢救性整理南宋戴氏家族墓。 戴氏家族墓依山而建,双穴券顶砖石墓合计三座,每座墓错节排列,共六穴。根据墓志内容确定为南宋戴氏一父二子的家族墓。出土了五方墓志,墓主分别为戴温(M1—B)、戴忱及忱妻林氏(M2—B、...
记者从重庆市文保部门获悉,近年借助科技手段,在大足石刻新发现铭文、龛窟等文物二十七处。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木的最高水平,其公布的文保单位达75处之多。最旱开凿的造像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由于开凿年代久远,在自然力等因素作用下,大足石刻已进入高速风化期。面对现状,大足石刻的保护以及完整信息的留存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在调查过程中使用...
中国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24日披露,该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目前完成英藏9册、法藏22册(每册336页左右),并正在推动古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望完成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 这些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首次以出版形式回归故里。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
12月9日至1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与山东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甲骨文保护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博物馆召开。宋镇豪、王素、沈建华、冯时、宫长为、江林昌、孙亚冰等28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清华大学、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八家重点甲骨收藏单位的著名甲骨文学者和专家参加了大会并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其中14位专家学者围绕甲骨文...
石刻文物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和陶瓷、金属、纸质类文物同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为了保护好这种珍贵的文物资源,根据湘文物保[2017]78号文件精神,汨罗市文物管理所自2017年8月开始启动《湖南文献集成》资料收集工作,收集我市区域内所有秦汉至民国时期的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墓志铭、碑碣等多个类别。 经过四个月的努力,我市已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区域内石刻文物照片、拓片及文字整理上报工作。
《扁鹊见蔡桓公》中,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扁鹊医术高超的形象。然而扁鹊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的中国考古新发现中,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发掘杀入榜单,其中出土的920多支医学竹简中,“敝昔曰”多次出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扁鹊”通假字,医简应属于扁鹊派的医书。 这些竹简让成都的中医专家如获至宝。从出土以来,专家们就一直在破译竹简上的“密码”,目前两万多字的整理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研究成果表明,竹简上...
《扁鹊见蔡桓公》中,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扁鹊医术高超的形象。然而扁鹊的身份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的中国考古新发现中,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发掘杀入榜单,其中出土的920多支医学竹简中,“敝昔曰”多次出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扁鹊”通假字,医简应属于扁鹊派的医书。 这些竹简让成都的中医专家如获至宝。从出土以来,专家们就一直在破译竹简上的“密码”,目前两万多字的整理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研究成果表明,竹...
中原戏剧、戏曲文物整理出版工程日前在郑州启动。该工程将编撰出版《中原汉唐戏剧文物图谱》《中原宋元戏曲文物图谱》《中原汉唐戏剧文物服饰研究》《中原宋元戏曲文物服饰研究》等4部戏剧、戏曲学术专著。 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是中国古代戏曲的诞生地,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戏剧的摇篮地,千百年来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戏剧、戏曲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国古代戏剧和戏曲的诞生、发展和繁荣。 据介绍,中原戏剧、戏曲文物整理...
“一端在围场,另一端连着紫禁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深入挖掘和整理木兰秋狝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国内清史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木兰秋狝文化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木兰围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猎苑。在历经康、乾、嘉三帝岁举木兰秋狝的一百四十余年间,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6月28日,在木兰围场举行的“纪念木兰围场肇建336周年——木兰秋狝文化论坛”上,中国紫禁...
日前,以文史学家、编辑家宋云彬命名的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由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设立,旨在奖励原创古籍整理者及古籍整理编辑。经过近一年的评审工作,最终《史记(修订本)》《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杜甫全集校注》获得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中华书局的编辑俞国林获得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获得了“宋云彬...
博物馆展陈文物信息简单、语音讲解听不过瘾,这似乎已成国内博物馆文物陈列的通病。4月底,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启动馆藏文物基本信息整理工程。以此为基础,未来川博在讲解词撰写、文物陈列等方面,将得以为公众提供更立体而丰富的信息。 川博典藏部主任彭代群介绍,川博馆藏文物多达32万余件,其中书画类文物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古代书画的款识、题跋等见证了文物的流传有序,其间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
3月11日,我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开题报告暨“海昏简”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力平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前期工作表示肯定。他强调,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对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江西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要立足发展实践,...
日前,记者报道了著名考古学家牟永抗去世后,留下的三只箱子的故事(详见本报2月24日A4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对手稿、标本陆续整理,日后将存档于所里的档案馆,这里既是这位浙江考古开拓人的“娘家”,而珍贵的资料又能为所里的后辈所用,延续了文物的生命。 昨天,浙江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打来电话问道,除了留在所里的文物之外,牟老家里是否还留有一些手稿没有整理?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