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咫尺之境——成都武侯祠馆藏扇面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展期将持续到5月8日。 扇,亦称“摇风”“凉友”,它优雅的身影中蕴含着内敛含蓄的审美意趣与文化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典雅与精致的内涵。 本次展览精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扇面50余幅,通过“草虫趣”“鸟兽戏”“山水逸”“世间乐”四个单元,让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扇文化历史的演变,还可通过品读展品,探索清代至近现代...
据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及永陵博物馆2月10日下午发布的数据,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成都地区六大博物馆共计接待观众超165万人次。 各大博物馆将丰富多彩的活动呈现给广大观众。四川博物院奉上“情怀——吴凡任启华捐赠陈子庄作品展”、《航海王》巡展、《国家宝藏》第二季四川入选文物展、“金猪拱福——己亥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4个展览。每年的金沙太阳节都与世...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孙杰正在用棉签清洗陶楼上的泥土 据考古人员介绍,2018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员在新津邓双宝资山抢救发掘一批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两座彩绘陶楼,一座为两层楼阁式、一座为两层干栏式。陶楼通体彩绘,彩绘层保存完整,这在众多陶楼中并不多见。 = ↑陶楼 两座彩绘陶楼 再现东汉“两层小楼”风采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
图为活动现场。岳依桐摄 “玉垒苍苍,锦水汤汤。德教化蜀,山高水长。”伴随着成都石室中学众学子朗诵《石室诵》的声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功举行。 四川博物院推选的“后蜀残石经”亮相《国家宝藏》第二季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四川人民来说,“后蜀残石经”和“蜀石经宋拓本”都是珍贵的...
成都银花丝始于宋代,迄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银花丝制作工艺繁复,样式精美,主要包括设计、拉丝、搓丝、平填花丝、焊接等步骤。一根一米长的筷子粗细的银料可拉至1000米而不断,细度能与发丝相同。工匠们根据设计图稿,将银丝搓至不同粗细,先制作出图形边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整个过程均依赖手工,因此制作一副耳环都需要一周时间。 ...
韩国民众饶有兴趣地参加蜀绣技艺培训与体验 近日,应首尔中国文化中心邀请,来自四川成都的蜀绣传承人余娟和蛋壳画传承人陶荣分别在韩国国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院、国立全州博物馆、首尔中国文化中心、首尔仙和艺术高中,开展多场非遗培训、讲座、展示和交流活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兼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忠华与韩国国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院院长赵显钟、国立全州博物馆馆长千镇基等,以及韩国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艺术专...
东区墓葬全景 记者26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近期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民强村发现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成都平原发现了战国时期集中式未成年人墓葬群。 瓮棺葬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白江民强村战国墓地现场负责人李佩介绍,本次发掘共发现38座战国墓葬,其中有土坑墓22座、瓮棺葬16座。整个墓地按照墓葬的分布聚集情况分为西区和东区。 西区墓葬共9座...
12月1日至2日,全国五代十国文物信息交流论坛在成都永陵博物馆召开。李克用墓、李茂贞夫妇墓、冯晖墓、孟知祥墓、南唐二陵、后周皇陵、浔阳公主墓、后唐德妃墓、赵廷隐墓等重要五代墓葬的管理保护单位,洛阳、太原、杭州、广州等五代遗存富集地区的文博机构,以及部分高校参加论坛,展示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探讨了五代十国文物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的理论实践问题。 五代十国文物信息交流论坛是以五代十国文物遗存...
“杜甫千诗碑”吸引参观者 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开幕式暨“杜甫千诗碑”落成仪式在四川博物院举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历时3年将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在该馆及浣花溪公园内以书法、刻石等艺术形式呈现,展示了宋以来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作品和当代书法名家及文化名人书写的杜甫诗歌。 “杜甫千诗碑”吸引参观者 据了解,杜甫草堂博物馆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二十四伎乐之击羯鼓伎。 二十四伎乐之吹排箫伎。 仿唐乐器五弦琵琶。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是诗圣杜甫对盛唐成都繁弦急管的无尽赞美,亦是千年前这座东方音乐之都的真实写照。今年正值成都永陵落成1100周年暨考古发掘75周年,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重现唐代音乐文化的盛世繁华。 11月28...
2018年10月下旬,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最新确立的“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名单,成都博物馆成功入选。这是对成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专业、优质、多元化社会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 研学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中小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学习方式。成都博物馆作为成都市大型综合型博物馆之一,展览内容涉及历史文化、...
11月16日至17日,2018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理事会暨会员大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是自2015年以来第四届年会。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室、四川省文物局、省经信厅及文博单位、科研机构、文保装备企业的11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了大会。 与会代表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日前由国家文物局、工信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文物保护装备发展纲要...
图为墓葬出土的陶器。 钟欣 摄 15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近期对成都市成华区槐荫路发现的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学家初步发现4座东汉早中期的券顶砖室墓。 据悉,4座汉墓中有3座保存较差,1座保存较好,墓葬墓向均朝西,呈一致平行排列。其中保存较好的汉墓M3总长约14米,墓室长约6.8米,甬道长约0.7米,墓道长约6.5米,其券顶、甬道、墓门及墓道较为完整,但墓门处有一盗洞。 ...
近日,成都市政相关单位在成华区槐荫路修建道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片汉代墓群,保存完好。经考证,墓群年代可追溯至东汉早期,根据墓地的排列顺序和出图文物判断,极可能是地方豪强家族墓地。 就此,埋藏地下许久的砖室墓,在历经约2000年风雨后,慢慢浮现在世人面前。 随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经过初步勘探,共发现4座东汉早中期的券顶砖室墓,从北到南,依次排列,时间跨度接近10...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5日公布,该单位于今年10月在成都市成华区发掘了4座东汉早中期墓,其中一座发现随葬“摇钱树”。 据现场考古发掘领队唐彬介绍,为配合成华区在沙河东岸槐荫路修建市政道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0月13号开始对道路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初步勘探发掘,共发现4座东汉早中期的券顶砖室墓,3座保存较差,1座保存较好。4座墓葬年代从早到晚,方向一致,呈平行排列,由此可判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