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6日,传统的“惊蛰”节气到来了。 它是二十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到这时,气温一般回升比较快,全国各地春意更浓。民间把惊蛰当做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在开始预备为春耕忙碌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有趣的习俗。 资料图。中新社发 泱波 摄 惊蛰又名“启蛰” 为啥改名?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一般在公历3月5日或6日。古籍《月令七十...
近代 吴昌硕 此篆书对联为吴昌硕75岁时所作,已经摆脱了拘谨之色,字形变正方为纵长,用笔苍茫,结字疏密对比强烈,张弛有度。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等。西泠印社首任社长。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在绘画、书法、诗文、金石等方面都是旗帜性人物,造诣极高。 释文:小圃雉鸣逢雨夕,瀞流鱼出乐华朝。 知危先生嘱。集旧拓石鼓字。 时戊午(1918...
“惊蛰清田边,虫死几千万。”这句农谚点明了惊蛰这个物候类节气的农事主题。 蛰,指动物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中不食不动的状态。古人理解的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事实上,不是雷声,而是大地回春、天气变暖而使动物结束冬眠的。惊蛰期间,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渐有春雷,春光明媚,万象更新。而北方的小麦则已开始返青拔节,农民忙于在田间清沟理墒,育苗、施肥,防治病虫草...
今日为农历正月十六,传统的元宵佳节刚过,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又接踵而至,寓意天气转暖,春雷始鸣。5日下午,文化学者胡野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惊蛰并非节庆,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庆祝仪式,但在各个地方上也有些独特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同时在一些地方还会‘祭白虎’化解口舌之争、‘打小人’寓意驱赶霉运,祈求吉祥。” 溯源流变:惊蛰原名“启蛰” 节气神为“雷神”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流...
简要内容: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天气回...
简要内容:广东人历来善以汤水养生,结合这节气多变的特点,在利水祛湿、健脾补益时宜用苋菜头云苓鲫鱼汤;在既防春寒又祛湿困时宜用萝卜莲子茨实煲猪横脷汤;在清热宜肺、防呼吸道疾病时宜用鱼腥草煲猪肺汤;在补中行气、健脾醒胃、防胃寒诸症时宜用春砂仁煲猪扇骨汤;在辅助治疗四肢麻痹、颈背酸痛时宜用老桑枝煲鸡肉汤。 春天的微风已经吹来,寒冷的冬天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冷暖季节的交替总是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季节轮回,时序又到二十四节气中第3个节气——惊蛰(2010年3月6日),太阳黄经345度。 在阴历的12个月里面,在月前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这个“气”字是气象、气候之意。在“天府之国”四川流传一首《节气百子歌》:“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内容摘要:煮水:这种方法制作简便,把生梨切片,再与冰糖、银耳一起放入沸水锅中熬煮,可以起到健脾、润肺、止咳的作用。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食物也有润肺健脾的功效,适合本节气食用。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3月5、6或7日。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意味着“立春”以后,天气开始逐渐转暖,春雷初响,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被惊醒了,这时已经进入了仲春。但真正使...
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充足,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也增多。专家提醒,惊蛰节气,老年人的养生要根据气候变化、自身体质等方面进行精神、饮食、起居方面的调养。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尤其是老年人,大动肝火会出现眩晕、中风等疾病,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
惊蛰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醒的时候,从这天起意味着大地回春。春天是四季之始,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中医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春季属肝,肝气最活跃的季节,也是养肝护肝最好的时机—— 四味春蔬养春肝 惊蛰了,体内阳气已经开始升发、茁壮,可以吃些养肝的食物助阳,但肝气容易亢奋,所以春季宜“温食”不宜“温补”。养生专家特别推介春蔬四味...
客家娘酒鸡 酒糟鲥鱼 惊蛰养生 鸡鸭健体 清淡滋味 润肺健脾——— 蛰虫苏醒,柳丝吐绿。按照古书的记载,惊蛰的三候大致可以简浅译为:“一候桃花红,二候黄鹂鸣,三候燕飞来”。 节气的养生都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从立春起,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是为顺应春日木旺之生气。到了雨水,“春捂秋冻”之说是为保护身体不受乍暖...
图为香港老妪街边用鞋底“打小人”现场香港文汇报讯 香港继早前向国家申请把长洲太平清醮和大坑中秋舞火龙等节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港府最近已草拟1份涵盖全港共63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普查名单,包括客家山歌、打小人、盆菜、跌打、“刨花油”、虾膏虾酱制作、传统雨伞制作,以及养猪养鸡工艺。民政事务局预期普查工作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将会制作资料库及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