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二楼,有个常设的展览,展出历代各式各样的陶瓷枕头,很多人陶醉于它们的美丽和精致。不过博物馆里还有一件枕头是创下了纪录的,那是一件珍珠枕。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夏时已成贡品 何时初采未知 据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等著的《西汉南越王墓多元文化研究》一书中的说法,珍珠枕出土于墓主头部之下,重470多克。珍珠并非正圆,是没有加...
11月28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广州去世,享年88岁。从11月29日起至12月5日,南越王宫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将设公众吊唁处,供考古、文博同行及社会各界缅怀。 南越王宫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想吊唁的市民请从南越王宫博物馆西门(北京路374号广州大厦旁)进入,每天9:00-17:30开放予广大市民吊唁。
在广州市的地下文物埋藏区,总能挖掘出新的历史。昨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中山四路南侧的建设工地,勘探挖掘出五代南汉大型建筑基址,建筑面积超过700平方米,为近年广州市区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遗址之一。 本次考古挖掘的工地,位于中山四路与德政中路东南角地块,东侧为省实验中学,该区域处于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内,工程建设之前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进行考古勘探发掘。 工地...
西汉墓随葬的釉陶熏 王武信印 西汉陶灶 王武私印 昨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广州考古年度第三大发现—恒福路汉唐墓葬。 众所周知,恒福路所在的横枝岗,是广州古城北郊地下古墓葬重点埋藏地带,1950年代以来在这一带发掘出各时期古墓葬数百座。去年3月到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工程建设,在恒福路某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据市考古所透露,该考古点共清理西汉、东汉、三国、南朝、唐、...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从1953年2月开始大规模开展田野考古,至今已有60年整。12月5日,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广州考古六十年”展览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展期3个月。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前馆长林业强教授将其收藏多年的近两万册图书捐赠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本次展览以广州考古60年来发现和抢救保护的考古遗存为主题,集中展示了近1...
记者6日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在最新一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陶瓷器近3万件,绝大多数遗物是来自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产品。这是广州60多年考古历史上首次出土如此丰富的清代晚期陶瓷器遗存。 该工地位于广州长堤大马路金融街综合楼大三元项目建设工程内。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易西兵介绍,根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广州古城的外销画,明清时期广州城南、珠江两岸商贸繁盛,清代中期以来,珠江北岸附...
今年7月初,广州动物园在施工时挖出墓砖,即停止施工,并报告文物部门。这一区域位于广州历史城区东北郊,属广州地下古墓葬重点埋藏区。1956~1958年,配合广州动物园建设,抢救发掘古墓葬20余座,此外,近60年来,在其周边地区发掘汉至明清墓葬数百座。 接到报告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对工程范围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现已清理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和明代。其中一座东汉砖室墓,是...
记者近日了解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动物园的隋代砖室墓中发掘出陶生肖俑随葬。 此次发掘出鸡、猴、龙、牛、鼠、马、羊、狗共8件生肖俑,高17—20厘米,呈兽首人身,着贴身上衣,圆领,窄袖,腰间束带,长裤。其中,陶鼠俑似为盘腿而坐,其余为跪坐,有的露出了脚部。8件生肖俑双手交叉于胸前,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余四指紧贴于胸前。各俑面部形象逼真,制作精细,鼠俑的头部还有冠饰。 由于该墓...
广州考古首次发现生肖俑 记者近日了解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动物园的隋代砖室墓中发掘出陶生肖俑随葬。 此次发掘出鸡、猴、龙、牛、鼠、马、羊、狗共8件生肖俑,高17—20厘米,呈兽首人身,着贴身上衣,圆领,窄袖,腰间束带,长裤。其中,陶鼠俑似为盘腿而坐,其余为跪坐,有的露出了脚部。8件生肖俑双手交叉于胸前,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余四指紧贴于胸前。各俑面部形象逼真,制作精细...
8件生肖俑兽首人身,面部表情各异,惟妙惟肖。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动物园里挖“动物”,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动物园犀牛馆清理了东汉、南朝、隋代和明代砖室墓共4座,其中隋代墓葬更是有惊喜,首次在广州考古中发现了生肖俑,皆为兽首人身。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易西兵介绍,这一隋代墓葬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整体较为考究。虽然破坏比较严重,但这个墓葬仍旧出土了16件随...
【解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3日对外宣布,该所9月在广州动物园清理出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和明代。其中一座东汉砖室墓是近年广州地区考古发现规模较大、结构保存最完整的东汉砖室墓。 【解说】据悉,该东汉砖室墓结构分为甬道、横前堂和并列双后室,墓坑平面略显“中”字形,墓室内部总面积接近30平方米。墓室砖室墓的封门保存完好,甬道、横前堂和双后室的券顶也保存完整,整个墓室...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7日对外公布一个重要发现,该所8月在广州盘福路西侧发现明清时期小型埠头和一口宋代砖井,并在现场清理出厚达2米的唐代及更早时期的淤积堆积。 该工地位于广州盘福路西、东风西路以北。中新社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已挖出一个10米长、10米宽、近4米深的探方,探方底部有黑色淤泥。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易西兵介绍,这些淤泥均出自明代,而之前,这片工地还挖掘出厚达2米的唐代及...
广州考古发现唐宋明清遗存 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对盘福路一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堆积和文化遗物。 资料显示该地块位于明清广州城西北段城墙以外,此次发掘对撤消广州城区西北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研究广州古城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图为出土的一件唐代长沙窑执壶,褐彩贴花,饰胡人舞蹈形象,十分生动。 (中新)
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地块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屡屡挖出宝贝,表明该区域是广州一处极为重要的古墓葬埋藏区。自去年年底大型东汉砖木合构墓在此区域惊艳亮相后,本月初,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又在此地发现了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女尸骨骸,这在岭南古墓中非常少见。女尸骨骸为何可以保存得如此完好,至今仍是个谜。文/记者罗桦琳实习生杨励潮 图/记者骆昌威120座古墓跨八朝形制器物各不相同四万多平方米的建设工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