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汪大猷(1120—1200年),字仲嘉,号适斋,南宋慈溪大隐汪家水磨(今余姚大隐章山村)人,历官江山县尉、金华丞、吏部郎官、太子侍讲、刑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等职。平生风格清高,贤誉朝野,著有《适斋存稿》,已佚。《宋史》卷四○○有传。卒后归葬于故里,墓地位于今余姚市大隐镇西3公里章山行政村的下磨村后山(又称狮子山)上,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风水绝佳。 2009年2至4月,为配合双溪口水库...
清 正文:纵28厘米横101厘米封套:纵28.7厘米横12.6厘米 1921年教育部拨交清内阁大库档案。 季思哈以固山额真兼理刑部,顺治帝考虑到刑部职掌关系重大,季思哈两职兼理“恐有迟误”,且“固山事体亦重,又属军机”,遂于十二年(1655)五月初二日谕吏部,命季思哈专管“固山额真事”,任命太子太保弘文院大学士图海,以本衔为“刑部尚书”。 固山,满语,汉语即旗之意。固山额真...
清 纵25厘米横805.5厘米 1921年教育部拨交清内阁大库档案。 乾隆六十年(1795)七月二十五日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吏部尚书刘墉等九卿官员,在天安门外吏部以“公同掣签”的方式急选赵擢彤等八人为郧西等县知县。按“掣签选官”之法是明朝后期孙丕扬任吏部尚书时所创,将所选的机关地区及官员姓名,预写于竹签之上,杂置筒中,当堂随手掣取,以示铨选之公正。清代仍沿用此制,但“九卿人众往往互...
明 纵36厘米 横85.5厘米 这件档案是崇祯五年(1632)六月,熊明遇任兵部尚书时,奏报据张家口堡(今河北张家口市)守备飞递所获“夷书”(满文或蒙古文的文书),命令守备官兵加强防御,同时奏报崇祯帝。 熊明遇,字良儒,江西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由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旋掌科事。疏陈时弊,言极危切。天启时,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被指为东林党人,革职戍边。崇祯初...
明 纵40厘米 横140厘米 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被任命为“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明史?本传》载:“崇祯元年四月,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军务。”受命后旋即就职亲事。七月,回京述职,觐见崇祯帝,极得信任。八月,戍宁远兵丁以缺饷四个月哗变,拘守将。八月初袁崇焕驰赴关外,平息兵变。报朝廷批准调整辽东守将...
明 纵30.5厘米 横386.2厘米 毕木是户部尚书毕自严之父,被赠以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1569-1638),字景曾,淄川(旧县名,今山东淄博市境内)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松江推官、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中、淮徐道参议、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政。以按察使徙治榆林西路。万历四十七年以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出督辽饷。进右都御史兼户部左侍郎。翌年,兼领天津巡抚事。天启五年以右都御史...
籍贯东阳画水 上周,义乌市博物馆收到了一批捐赠文物:当地赤岸镇南杨村发现的9件石质文物。 经鉴定,这9件文物都是真品,包括石翁仲、石羊、石虎、赑屃等,都是墓葬时使用的,它们的原主人是明代的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 让人好奇的是:许弘纲是东阳市画水镇紫薇山村人,和赤岸镇南杨村直线距离也有近12公里,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步行也要两三个小时。 俗话说落叶归根,籍贯东阳的兵部尚书,死后为...
上周,义乌市博物馆收到了一批捐赠文物:当地赤岸镇南杨村发现的9件石质文物。 经鉴定,这9件文物都是真品,包括石翁仲、石羊、石虎、赑屃等,都是墓葬时使用的,它们的原主人是明代的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 让人好奇的是:许弘纲是东阳市画水镇紫薇山村人,和赤岸镇南杨村直线距离也有近12公里,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步行也要两三个小时。 俗话说落叶归根,籍贯东阳的兵部尚书,死后为何会葬在义乌? ...
“没想到这块石头竟然是文物,这么多年都被我们当做窨井盖用。”近日,市民金桂昌在自家住的桐庐县城鑫鑫小区门口发现了一块刻字的石板,因为觉得这可能不是一块普通的石板,就主动联系县博物馆,让工作人员带走进行研究。 无心搬来的文物 今年86岁的金桂昌家住桐庐县城鑫鑫小区,几天前,家门口的道路进行修缮,他将清洗路面剩余的水泼在墙角的石板上,没想到石板上竟然模糊地显现出一些文字。他将多年的...
2017年3月8日,城关镇东街村李氏族人经调查走访,在东安大道中段东侧一处果园内挖出一合明代墓志,经文物部门对志文仔细辨认,确认该墓志为东街李氏九世李煇墓志,李煇乃吏部尚书李戴之孙。志石雕刻精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志盖题篆书“明故承德郎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思玄李公元配敕赠安人杨氏合葬志铭”6行30字。志石楷书墓志铭,竖行35行,满行40字,全文计1154字,首行题“承德郎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思玄李公...
2月初,成都市考古队在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四组发现了两座大型宋代砖室墓,出土精美文物60余件。事实上,这两座大型宋墓,均为何氏家族墓地,分属宋神宗时期监察御史何郯父母及何郯夫妻。 何郯,字圣从,出生于四川仁寿县。神宗熙宁三年(1070),以尚书右丞致仕。《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本次发掘的何氏家族墓地,规模在四川宋代墓葬群中罕见,为研究宋代政治、历史、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
春节期间,十陵镇上的成安渝高速路工地,工人们还在坚守岗位。随着施工的进行,当地群众发现工地上挖出了一些砖石和陶片,青砖破陶指示着这里可能有古人安寝。接到报告的考古队员立即前往现场,在他们的抢救性发掘下,两座大型宋代砖室墓重见天日。 墓葬虽被盗扰和破坏,但有60余件精美文物出土,其中陶俑、瓷器占多数,出土三方墓志和一方买地券都保存较好,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其判断出这是北宋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宋安德...
近日,汝南县民政局地名办工作人员和县文史专家一起,在三桥镇进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发现该镇霍埠口村一村民家中收藏有两块明代石碑。据鉴定,这两块石碑是明代大臣、“三部”尚书李宗延的墓志铭碑,距今已有400多年。 据收藏墓碑的李姓村民说,这两块墓碑是他前年犁地时挖出的。第一块墓碑是盖碑,上面碑文依稀可见,篆书雕刻,字体精美,字迹较大,共43个字。据县文史专家辨认,碑文内容是:“明资德大夫正...
“村里南宋吏部尚书薛良朋墓的一对石狮被盗了!”天刚亮,这个消息就在瓯海区丽岙街道霞嵊村流传。经过5天的侦查,瓯海警方于5月29日成功告破此案,并揪出了参与盗墓、运送的赵某甲、涂某等五人团伙。目前,被盗的石狮已被追回。 古墓石狮神秘失踪 瓯海区丽岙街道霞嵊村妇女主任左女士是薛良朋墓的“看守者”。5月24日一早,她像往常一样巡视墓园时,发现位于墓园口的一对石狮不见了。“我昨天看过都...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最近的热播电影《寻龙诀》中,古墓里的种种防盗机关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其实,在古代达官显贵的墓葬里,确实也会布置各种防盗措施。最近,唐朝一位秋官尚书的墓葬被陕西考古研究所发掘。墓中的一个特殊结构设置,让暗藏密室的百余件文物最终被保存下来。 在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记者见到了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唐三彩。文物专家说,这些文物都是从唐朝前期一位秋官尚书李晦的墓里发掘的。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