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埙属吹孔气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它可能来源于古代先民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以后有了制陶工艺,石器工具逐步被陶器工具代替,石流星逐步发展衍变为陶埙。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山西万荣县、甘肃玉门火烧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经考古测定距今均有7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产物...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是传世唐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它高10.8厘米,口纵23.3厘米,口横32.2厘米,足径11.4厘米,器型硕大丰满,在同类器物中实属罕见。碗的口沿作四楞花瓣形状,俯视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全器施釉均匀,青中闪黄,色泽柔和。圈足内外施釉,内腹底有16个支烧痕,露胎处呈灰白色,略泛氧化的储红色。此碗不仅润泽如玉,而且器型规整,反映了唐代越窑制品的高度水平。 唐代瓷器的...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 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 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
唐代瓷器的生产面貌远比所谓“南青北白”的简单概括更为丰富多样,迄今为止,考古调查与发现的唐代瓷窑窑址遍布大江南北,当时的古瓷名品如长沙窑的釉下彩,河南鲁山、郏县窑的花釉瓷,以及绞胎瓷和三彩陶器等,都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越窑青瓷是唐、五代青瓷的杰出代表,其窑址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一带,此地原为古越人生活的地区,唐时属越州,故名。从越窑青瓷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来看,越窑青瓷确为质...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
图1 图2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名闻遐迩、享誉中外的精品之作,也是越窑青瓷制作水平的最高代表。“秘色”一词最早见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文不但极尽赞美秘色瓷器釉如“千峰翠色”,而且明确指出其为越窑所产。晚唐诗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亦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瓷器的品种也愈渐丰富,中国的瓷器在整个世界上一直都熠熠发光。在众多的瓷器中,别具一格以青色为主的越窑发展也非常突出。唐代时期的越窑,工艺也为历代之最,非常精湛。那么,如何鉴定唐代的越窑瓷器呢? 造型与纹饰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斜腹的浅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
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盖罐 唐代瓷器生产面貌远比所谓“南青北白”的简单概括更为丰富多样,迄今考古调查与发现的唐代瓷窑窑址遍布大江南北,当时的古瓷名品如长沙窑的釉下彩,河南鲁山、郏县窑的花釉瓷,以及绞胎瓷和三彩陶器等,都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越窑青瓷是唐、五代青瓷的杰出代表,其窑址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一带,此地原为古越人生活的地区,唐时属越州,故名。从...
图片资料 浙江杭州 涂师平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微博)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
新加坡·林亦秋 由中国到印度的海上航线形成很早,最早的记载是法显在公元414年乘商船经过印尼的爪哇到印度取经。到七、八世纪,佛教徒经印尼航向印度朝圣取经更加频繁,当时的爪哇及苏门答腊也成为佛教徒中途休整的活动中心。义净法师在671年12月从中国到达苏门答腊南部的室利佛逝,并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此攻读梵文,室利佛逝的统治者派船送他到印度收集、译读佛经,前后15年光景。686年,义净返回室利佛逝,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