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我国古代很多瓷窑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像灿烂的星光闪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引起了陶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唐代寿州窑黄釉瓷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烧造工兿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创烧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黄釉瓷,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兴盛于隋唐中期,衰落于晚期。寿州窑早期是用还原气氛烧制青瓷,釉色为青白色,胎白质细,有微量的小...
灰釉是用草木灰做熔剂配置的釉料。它是最古老的瓷釉品种,也是制釉工艺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商代原始青瓷出现,人们就开始用草木灰制釉。早期灰釉产品之所以都是青瓷,就是采用了胎釉同源的制釉方法。 草木灰的品种有很多,性质也各异。龙泉窑的工匠把它加在青釉中,用来提高硅含量,避免了直接使用矿物石英的加工难度,起到增强釉面光亮度的效果。景德镇的工匠又利用它的耐火度,掺入料渣制作成垫饼,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与窑具...
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瓷器以其迷人多变的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而给人们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黄釉瓷器正是这其中最具贵族气质的一朵奇葩。在古代社会中,黄色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明清两代对黄色的使用则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据《明史 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再度重申禁令,将黄色服装的禁止范围扩大到皇族以外所有人的身上。又《...
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始于元末明初,至明中后期渐渐消失,到康熙年间才重新烧制成功。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作品最为杰出。其间又断断续续断过几代。由于它的烧成范围很窄,温度和气氛要求很严,想要烧成一个很完美、很标准的釉里红瓷器甚为困难。人们常用"十窑九不成"和"百里挑一"来说明它的难度。因而在如此困难中精选出来的珍品,往往是价值连城,也是可想而知的。过去只有皇帝设的御窑厂才能不惜工本,反复地烧制,也只有皇帝...
天青釉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 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入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
粉青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色为粉润的青绿色,这里的“粉”并不是粉红的“粉”色,而是指淡淡的粉白色,如半透明的青玉一般,釉面的光泽度较弱些。粉青釉要经过窑火1180℃—1230℃高温还原焰烧成,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使釉色温润柔和淡雅,类冰似玉。 梅子青釉,顾名思义,釉色就如同刚刚熟透的青梅的绿色一般,浓翠莹润。这种釉色是在窑火1250℃—1280℃的高温下,经过较强的还原气氛烧成的...
釉上彩——指在已烧好的素器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的温度烘烤而成,因彩绘在釉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明清景德镇窑釉上彩广泛应用,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指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经高温(1300℃左右)一次烧成,因彩绘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明清两代青花成为...
龙泉窑自南宋中期起步入鼎盛时期。南宋王朝的覆灭以及元王朝的建立,并未阻止龙泉窑发展的脚步,相反,由于天下一统,南北沟通,经济活跃,文化交融,以及元王朝加强对外贸易的政策与举措,龙泉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调查统计,仅龙泉境内已发现元代窑址310余处,窑场在南宋的规模上沿瓯江两岸分布和蔓延,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空前绝后,呈现出“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同时,在继承南...
醴陵中华釉下五彩瓷在工艺上博采众长,吸收了景德镇物和日本瓷的一些技法,又结合自身特点,对原物中料进行配方。风靡于清末民初的景德镇浅绛彩工艺、日博华本瓷装饰和西洋画技法,均融入了醴陵釉下五彩瓷中华的工艺中,并形成独特的风格。不拘传统、锐意创新,是醴博陵釉下五彩瓷成功的根本原因。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中既可清雅明快、又能古朴深沉,可谓是“浓妆淡抹总相宜”。 彩料(尤其是复台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醴陵工艺美术家经过多年的钻研,功克了众多的技术难点。研发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釉下烧制技术。独特的工艺。和釉下的烧制方法,称得上是一件件充满魅力的艺术品。 其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胎质坚细、玲珑剔透、釉面光滑、晶莹润泽。有一种玉石般的感觉, 是既有品位又有收藏价值的瓷器。而且,釉下五彩瓷无铅毒,耐酸碱、耐磨损,永不褪色,是健康、精美的茶具的首选。 并且,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国内外都享有盛...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于窑炉结构、配方原料和烧成气氛的变化,由乳白演变为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很类似当时景德镇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较景德镇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称。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细,加上成份有所变化,呈色由“糯米胎”变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质地非常坚实。 德化青花瓷器白釉质地和青花色调的特点,大体有如下的发展趋势;前期白釉质地洁白微泛淡淡的水青色,青花色调比较肥厚滋润,...
北宋早期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但也有胎壁较粗厚,因瓷土淘洗不够精致而含有杂质的器物。中后期瓷胎呈淡灰色或灰色,胎壁厚薄均匀,表明瓷土洗练技术渐趋纯熟,但此时烧造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特征有灰胎,质地较粗。有浅灰胎,质地细腻,浅灰色接近白色,很悦目,青瓷中的梅子青、粉青、月白等富有美玉质感的这类青瓷就是在此类胎体上出现的。有棱线的器物在棱线处可以看...
醴陵釉下五彩装饰不拘一格,花鸟、翎毛、山水、草虫、人物走兽、图案、书法无所不包,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众多的装饰手法中,最为广泛的也是醴陵釉下彩中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双勾分水”法。线条的出色运用是醴陵釉五下彩纹饰美的重要原因。画工的勾线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并富有浓厚的装饰特征。其纹饰线条有勾线和印线两种,象高档陈设瓷的一些边脚图案往往用印线,主题花鸟纹饰则用手工勾线。线条又分墨线和色线...
说到洪州窑青瓷,人们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1)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