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 1980年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窖藏出土 高16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6厘米 觚本是盛酒的容器,后脱离实用成为礼器。这件觚为仿古器形,属观赏用的陈设品。
元 公元1206年-1368年 高29.8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9.9厘米 此瓶口部外敞平展,束颈,垂腹重心较低,颈、腹间过渡圆滑流畅,低圈足略向外撇,器型稳重。釉色莹润透明,饰青花云龙图案,笔法简洁奔放。 元代瓷器制造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釉下彩技术的广泛应用。所谓釉下彩技术,是在瓷胎上先画出纹饰图案,再施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经高温烧制。其优点一是由于可以直接在瓷器上进行绘画...
明、清两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别。釉下彩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用褐、绿、蓝彩在瓷胎上绘画,花纹有各式圆点组成的图案,花鸟、人物、走兽、诗词等,技法娴熟,构图美观,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蹊径。 然而,长沙窑所烧制的是青釉釉下彩绘瓷,与后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风格迥异。到了宋、金时期,彩瓷又有了新的发展,磁州窑系的白釉黑彩、白釉酱彩、绿釉黑彩...
“珠光青瓷”是指一种主要以刻划花间饰篦梳、篦点纹为主要特征的青釉外销瓷碗,因得日本茶祖村田珠光的喜好,常用这种类似枇杷黄釉色的刻花篦纹碗喝茶,而在日本得名。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同安汀溪窑考察时,发现并认为该类纹饰的青瓷碗等器物就是日本人所称的“珠光青瓷”。学术界约定俗成一直以同安窑或沿用日本称谓“珠光青瓷”。而将宋元时期与汀溪窑风格类似的仿龙泉青釉刻划花间篦点、篦线纹的福建窑也称为“同安窑系...
数年前,当我在市场上遇到这只青花碗时(见图),目光便被它那独特的造型、纹饰和表现手法所吸引。虽然它有数处小磕和一道短冲,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它购入囊中。 该碗高7.3厘米,口径13.9厘米,足径6.7厘米;造型比较独特,弧壁深腹,口沿外折,然后又上折少许成盘口状;挖足过肩,足墙内侈外直,足端削成楔形,足底有明显的乳突。其胎厚重、坚致、细腻,露胎处有淡淡的火石红;釉质厚润、光亮,密布气泡,釉面可...
康熙青花瓷器,被收藏界和历代美学家所赞誉:“青花五彩”,确实名不虚传。由于康瓷所用青料,主要是翠蓝鲜亮、色阶丰富的上等浙江料,青花色调艳丽清新、爽朗明快,备受人们喜爱。 这只青花龙纹三足炉,口径26厘米,高14厘米。撇口鼓腹,折肩唇厚。口端可见浅圆沟槽,底承三足棱角分明。形制规整,浑圆朴拙。 因为在康熙初期依然沿袭前朝工艺,故而烧造的器物壁厚体沉。较中晚期胎体趋薄,两者之间尚存差异。以...
青花瓷权,其实,就是常见的秤砣,残残破破,土里土气,不值几文,不过,仔细赏玩起来,会发现它十分有趣,通过暗示、寓意、双关、谐音等手方表现出了华夏民族民俗之妙。 古代图案,有画必有意。此青花权上的图案,表现的是什么含义?纹饰由蝙蝠、柿子、圆眼、文字四种形象组成。在中国古老的民俗传承中,蝙蝠中的“蝠”与“福”谐音,表示幸福。柿子——事事如意,或者数字中的“四”、文字中的“是”。圆眼——眼睛或者眼...
在笔者的书房案头上摆着一只高21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5厘米,底书青花“成化年制”款识的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然其高不盈尺,且瓶口唇沿已有近三分之二破损,但其规整的造型、秀美的线条、纯正艳丽的青花发色却十分引人注目,实乃一件难得的文房案头清供佳品。该瓶釉面莹润粉白,微泛土黄之色,胎薄体轻质细,开有细密的纹片。瓶腹绘以一幅高士隐居读书山水图景。其前景为巨岩坡石横卧,长松杂树俨然;中景屋舍楼阁虚实...
笔者收藏有一方青花瓷(见图),该砚高4.5厘米,直径14.5厘米,由墨池、水槽等组成,腹部呈弧状,上口和足端各饰青花旋纹一圈,腹部绘青花缠枝菊一周,底书青花楷书“天顺年”三字款,该砚釉面灰暗,青花发色泛黑,绘画手法如明宣德时期技法,画工精细,胎质较粗松,在上口和足端露胎处红色火石红揉和,根据上述种种特征认定该砚确为当朝的民窑精品。 这一方砚是2001年笔者驾车到固原拉土豆时,在一土豆种植大户...
青花釉里红器始见元代,明中早期曾一度出现,然后便销声匿迹了。直到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不仅青花色蓝纯正,而且釉里红鲜艳亮丽。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精妙绝伦的佳境。 这种独具魅力的釉下彩工艺,是分别利用钴料为着色的青花和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经入烘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同,所以将二者装饰在一件器物,实难烧制成功。难怪令人发...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
该卷缸通高49厘米,口径56.6厘米,底径34.24厘米,该缸圆折口,深腹,腹下渐收。圈足,口沿处饰一周几何纹,卷缸周身满绘青花山水景物图纹。图正面远山近壑,山路崎岖伸向远方,葱翠林木,怪石老松,屋宇人家。图背面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江水舟帆,小桥人物,亭榭楼阁。该缸山水景物图纹构思舒朗细腻,绘画工整精湛,整体绘画风格受当时宫廷文人画影响,具有大家韵味。图纹之中山水景物的绘画采用了“斧劈皴”技法,所...
2005年秋,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的元青花标本资料中,增添了一只近三角形的青花瓷片,这只瓷片很小,宽不过5厘米,高不过3厘米,是从景德镇古玩地摊上购买的。从瓷片的厚度、弧度及接胎痕可以推知,这应当是青花大罐腹部中间较平坦部位的碎片。 说到古瓷,无非鉴、藏、赏三字。当然鉴有鉴识,藏有藏趣,而最富引人魅力的,当属对古瓷文化内涵和艺术造诣的美学欣赏。这只瓷片虽小,但它正面那一点仅有的青花纹饰是...
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杖”技法,花卉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杖花”或“过墙花”。雍正民窑青花龙纹盘也常常采用这种画法,龙的头部及前半截身体画在盘心,后半部分经过盘口转折后画在外壁,称为“过墙龙”。“过杖”、“过墙”这种技法,雍正以后十分流行,直至清末。 笔者收藏到一件雍正民窑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瓷盘(见图),高5.4厘米、口径2...
瓷器延之明朝,仍以“永宣”为最。其胎釉之坚密、青花发色之纯正、器物造型之丰富及绘画纹饰之精美而闻名于世。因而,“永宣”期的青花,乃誉之为明代的“黄金时代”。 这件明代“凤戏灵芝牡丹”青花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微收;器通高10厘米,直径20厘米;器型规整,品相完美,实乃世间少见之品。罐釉青中闪白,温润细泽,抚之如触婴儿之肤,滑嫩爽手。 罐满绘吉祥图案,余戏题为《凤戏灵芝牡丹》图。画上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