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首届中国民间藏玉(晋江)展进入倒计时。昨(1月12日)日,450件套的玉器从北京运到晋江,并开始在晋江市博物馆进行布展。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长侯彦成说:“首届中国民间藏玉(晋江)展共面向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藏家,征集了450件套的玉器,年代跨度大、类型多,基本涵盖了中国玉文化各时期的典型玉器。其中尤其以商周战汉时期的玉器为主。商周战汉,特别是汉代时期,是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1月1日上午,由嵊泗县文体广新局主办、县金融学会协办、舟山泉友会嵊泗分会承办的嵊泗县“迎元旦”民间钱币收藏展在街心公园举办。 本次展览由21块展板、4个展柜组成,共展出中国历史上各类钱币近500枚(张),包括唐代以前的贝币、刀币、秦半两、汉五铢等中国早期货币,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的铜币,清代、民国时期的银元,民国纸币、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前四套人民币,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连体钞以及部分...
图为宁海前童民俗博物馆 (李磊明 摄) 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传统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生存在传统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显示在传统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传统村落里。只有抢救保护好民间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科学完美的目标。只有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建筑特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的合理利用,活态传承。只有保护利用...
12月15日,由余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余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余姚博物馆、余姚市看云楼科举文化博物馆承办的“顺佑铜钿 礼俗相传——浙东民间压胜钱特展”在余姚博物馆开展。 压胜钱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特殊载体,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本次展览主要展示了看云楼收藏的历代浙东地区压胜钱及相...
近处,一个个铁丝网扎成的隔离栏,诉说着战火后的凄凉;远处,几幢破落的民房和几棵掉光了树叶的树木,断墙残壁上还依稀可见枪弹留下的痕迹……这幅由侵华日军大佐高桥胜马于1933年秋所作的写实画作《申江战焰图》,如今成为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力罪证之一。昨天,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这幅由作家叶永烈收藏的画作首次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的《侵华日军在上海的暴行文物图片特展》上展出。 ...
日前,海盐县博物馆“玩,味十足——中国民间玩具展”拉开巡展帷幕,来到巡展第一站瑞安,为当地观众讲述民间玩具的故事。 “玩,味十足”展览主要分为“拾趣”与“玩味”两大主题,共展出文物300余件,通过系列主题玩具的展示,让观众在欣赏民间艺术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拾趣”主要讲述的是玩具在青少年儿童不同的成长时期所担任的角色,由美好的祝福到童年玩伴,再到启发智力的帮手,玩具亦师亦友,伴...
东汉孝妇包娥墓和碑近日在梁湖镇潘窑村与驿亭镇孝丰村被发现,这为“中华孝德文化之乡”——上虞再添浓墨重彩一笔。 东汉孝妇包娥墓和碑的发现,颇有一段曲折的经历。有关包娥的史料,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孟尝传》中,从包娥被蒙冤处死,到包娥冤案平反昭雪就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后地方官员为弘扬包娥孝德,为包娥造庙、筑墓、立碑。最后由于历史原因,包娥墓、包娥祠屡修屡废。 时至近日,89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
12月8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右二)、谷寿夫手书捐赠者余戈(右一)在发布会上展示并介绍谷寿夫手书《勇跃破南京城》卷轴条幅。 当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2016年新征集文物发布会,包括日本战犯、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的手书《勇跃破南京城》条幅、日本侵华士兵谷崎孙市《战尘》摄影集、贝德士手稿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史料在会上展示。 拼版照片:新征集文物——日本侵华...
市民参观展览,对喜欢的刺绣精品文物拍照留念网络截图 绣有“身带一座山,福寿又双全”字样的荷包 精美的荷包、栩栩如生的扇带、钥匙包、眼镜盒……11月25日,《中国民间佩饰(刺绣类)精品文物展览》在昆明市博物馆3号临时展厅开展,展期将持续到12月15日。 此次共展出122件(套)清代至民国、解放初期的民间刺绣类佩饰,活动由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北京市朝阳区文化...
“你看,”招思虹翻开一本藏蓝色的精装地图册,指着第103页中国地图的南海区域告诉记者,“这里在西沙群岛的名字后面特别用括号标注了属于中国‘China’。” 已经旅居美国20多年的招思虹个子不高,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中气十足,身兼记者、作家和收藏家等多个角色。 她手中拿的地图册是美老牌地图出版公司P.F科利父子公司1941年出版的,由美国权威地图出版商兰德·麦克纳利公司绘制...
图为市民观看展览。李进红摄 11月25日,中国民间佩饰(刺绣类)精品文物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百余件套清代至民国、解放初期的民间刺绣类佩饰集中亮相,再现传统生活雅韵。 此次展览由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办,昆明市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承办,展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藏品122件套民间刺绣类佩饰。内容包括袋、囊、盒等各种可随身的佩挂;展品年代从清代至民国、解放初期;...
市民照下精美的刺绣作品 民间刺绣广泛应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既是重要的装饰手段,又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11月25日,“中国民间佩饰(刺绣类)精品文物展览”在昆明市博物馆3号临时展厅开展。展期将持续到12月15日。 本次展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藏品122件套民间刺绣类佩饰,内容包括:袋、囊、盒、夹等各种可随身的佩挂。年代从清代至民国、解放初期几个历史时期,展现了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
11月25日,由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办,昆明市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民间佩饰(刺绣类)精品文物展览》在昆明市开展,本次展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藏品122件套民间刺秀类佩饰,内容包括袋、囊、盒等各种佩挂。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在慈溪市白沙路街道一幢普通农家小院顶楼,47岁的励双杰站在铁制书架前面,翻阅着那堆挤得密密麻麻的古旧线装书,寻找答案。 励双杰试图给这个困扰世人的永恒哲学问题以中国式的解答,他的脚本便是中国传统的血脉图谱——家谱。 国有史,家有谱。“国”和“家”是中国传统最为重要的两个社会结构,到清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还把“家谱”与“国史”提到了同等...
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挖掘、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发挥民间的热情和智慧,并融入到传统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独特的光彩。 堪比孝女曹娥的东汉孝女包娥墓和碑近日在梁湖镇潘窑村与驿亭镇孝丰村被发现,这为“中华孝德文化之乡”的上虞再添浓墨重彩一笔。同时,也破解了2010年上虞申报中华孝德文化之乡时只能从史料中找寻包娥的文化元素,没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