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辖区内长城里程最长、时间跨度最大的内蒙古自治区于近日全面启动大规模古长城遗址调查、保护和抢修工作,预计总投资超过1亿元。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全区长城总长度约20000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的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内蒙古拥有从战国到明朝中叶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风貌,其中,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等多处遗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
陕西省文物部门日前在富县羊泉镇八合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聚落遗址。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聚落遗址位于八合村梁上,地处台塬,分布范围十分广阔。遗迹遗物内涵丰富,器型多样,包括钵、罐、盆、瓮、尖底瓶等,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素面次之,线纹、蓝纹较少。纹样漂亮的彩陶引人注目,彩陶均为黑彩,纹样有勾叶、圆点、宽带等。 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
日前,博州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取得两大发现。 记者从新疆考古研究所张铁男教授处了解到,考古人员在精河县托托乡东北的艾比湖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全疆迄今为止惟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驿道遗址。遗址为清代迪化至伊犁官道遗迹,凹陷于地表以下,东南至西北走向,蜿蜒曲折,底宽1.8米,上宽2.3米,全长11.1公里。与驿道遗址同时发现的还有处于同一地区的清代“托多克”驿站遗址。考...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近日,我省文物专家深入基层指导文物普查,以过人的专业眼光,在潼关“十二连城”一烽火台旁发现了汉代建筑遗迹,使该遗址多年悬而未决的年代问题获得了解疑的钥匙。 4月27~28日,我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派出张在明、徐进、阎毓民、刘彦博等专家组一行,到潼关县检查指导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潼关十二连城是当地著名的文物...
近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河北省普查第一站邯郸地区文物普查田野工作已顺利完成。5月8日,普查队将移师承德,预计国庆节前完成承德地区文物普查工作。 经初步整理,此次普查在邯郸地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共计3465处,其中古遗址989处,其中包括15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石器加工场,证明了自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古人类就一直在河北省的该地区繁衍、生息。 发现1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在邯郸地区的文物普查中,...
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八十公里乾县的唐乾陵闻名遐迩。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对唐乾陵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下宫遗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 唐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乾陵下宫是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在石堤水电站工程库区小河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根据其出土的遗存可判断该遗址原为明代土司城址的行政中心。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说,石堤水电站工程库区小河口遗址位于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后溪村酉水河和大江溪交汇处,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066平方米,清理出六朝灰沟1条、明代灰坑3座、窑址1座、房址2座、清代墓葬6座,出土了板瓦、罐、缸、盘、杯、钵、钱币、烟斗和...
5月21日,挖掘人员在禹墟遗址进行分层挖掘 5月2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王吉怀教授展示在禹墟遗址新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陶片 昨天上午,记者在禹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开挖了四个10米见方的探方,每个探方挖掘深度有50厘米左右。怀远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振忠:“我们现在挖掘已经按正常的速度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就是堆筑层的迹象。因为有些方里面有一些坑啊,以前老百姓讲的...
3月末至4月上旬,我省文物普查工作者在邯郸涉县新发现西辽城、虎头山、偏店三处旧石器遗址。与该地区在1994-1995年时曾发掘的新桥遗址一起,确定了该地区旧石器时期自早至晚的年代序列,即新桥遗址—西辽城遗址—虎头山遗址—偏店遗址。文物普查专家认为,三处遗址之间很有可能存在发展的先后关系。 ■ 遗址最早距今二三十万年 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3月30日,普查队员发现了位于涉城镇寨上村清漳河流域...
白发苏州处处有宝。近日全面开工的京沪高铁苏州段,沿线就发现了不少文物,其中五处文物遗址被确定为考古点。 这五处遗址除已经为大家熟知、文化价值很高的草鞋山遗址外,还有凤凰遗址、尤家坝头遗址、湖林遗址、青墩遗址。它们的年代一直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负责考古的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李民昌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这五个点的考古工作已全面展开。但出于保护遗址的考虑,遗址的具体地址、年代李民昌说还要...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日前在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中,偶然在一处砖墙内发现了四大箱近千件珍贵的古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表面很多都写有编号,表明它们曾经被发掘出土并进行了分类保管。 据介绍,这些化石是施工工人在拆除遗址院内锅炉房一角砖墙的时候,偶然在砖墙内的土层中发现的。经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的初步鉴定,这些清理出的化石以周口店古人类时期曾经盛行的肿骨大角鹿的化石居多。 据了解,R...
1985年发现于铜川市电瓷厂对面的漆水河畔,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出唐代三彩作坊一组(由7孔窑洞组成),焙烧窑炉3座,试烧小窑1座。作坊内遗存丰富,有安装木质转轮的轴坑、成型模具、火炕、陶盆、泥料、器皿坯件等遗迹、遗物。此外,还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三彩器物和三彩陶片等。它的发现,生动地再现了唐三彩制烧的宏大场景,为我们研究唐人组织三彩生产的序列、分工和工艺技术,揭开唐三彩制烧工艺的神秘面纱,提...
考古发掘现场 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2005年6月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面积9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5452件。2006年发掘120平方米,石制品5690件。2007年发掘49平方米,除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外,在TG9深4.99米处(距基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 人类头骨盖化石 2005年至今,发掘259平方米(仅60平方米见底),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类型...
已经发掘了部分的良渚古城东墙剖面。据测,城墙宽度为40到60米 挖掘人员在良渚古城北墙发掘墙基石头里的泥沙,这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 考古人员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城郊的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内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据悉,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考古学家指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