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今日上午,30多位抗战老兵,以及数十位烈士后人齐聚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缅怀60多年前阵亡的战友和先辈。 献上花圈,默哀,三鞠躬,戴着勋章的老兵们,吸引了不少过路市民的注意。这些老兵当中,年纪最大的有93岁,最小的也有80多岁高龄。然而在面对着纪念碑时,这些老兵们的背脊都打得笔直,表情庄重严肃。 组织方巴蜀抗战研究院的...
今天适逢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著名旅美作家、美籍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招思虹和“金山之路”读者团杨立新等,将60多件抗战文物捐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些文物全面展示了当年在美华人发起的“一碗饭”运动。 “一碗饭”运动,最早是由美国一些社会团体于1938年在美国发起的,通俗些理解就是花较多的钱吃一碗饭,而超出成本的部分捐献给...
今天是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今日上午,30多位抗战老兵,以及数十位烈士后人齐聚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缅怀60多年前阵亡的战友和先辈。 献上花圈,默哀,三鞠躬,戴着勋章的老兵们,吸引了不少过路市民的注意。这些老兵当中,年纪最大的有93岁,最小的也有80多岁高龄。然而在面对着纪念碑时,这些老兵们的背脊都打得笔直,表情庄重严肃。 组织方巴蜀抗战研究院的工作...
1937年,淞沪战场上国军和日军展开巷战。 75年前,即1937年的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战力强悍的税警总团作战英勇,重创日军。 国民政府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在财政部长任期内建立的缉私征税的特种警察部队。凭借雄厚的财力,宋子文把原本微不足道的税警总团打造成一支连当时国民党甲级正规军都无法比拟的精锐部队。税警总团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部队之一,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远远好于国民党陆军部队。 抗战前中...
人们都知道中国抗战有一条滇缅公路,有一条中印(史迪威)公路,最近,随着中国筑路历史专著《乐西公路》的首发,一条鲜为人知的极其重要的抗战公路——乐(山)西(昌)公路,出现在社会公众的眼帘。 这条蜿蜒在中国西南边陲大小凉山崇山峻岭中的公路,记录了中国公路抗战的风雨沧桑,演绎了许许多多筑路抗战的英雄和悲壮。 1939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半...
今年是“八·一三”淞沪抗战75周年。“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发生在上海的两次淞沪抗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战果,也为这座城市烙印了光荣和骄傲,留存至今的百余处抗战遗址遗迹是上海军民捍卫祖国尊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写照...
此次北京荣宝在“滴泉集珍———中国现当代版画名家”专场中,首次推出的“烽火年华———抗战时期作品专题”汇集了李桦、古元、石鲁、邹雅、张漾兮、王树艺、邵克萍、杨隆生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木刻版画及素描水墨等20余幅作品 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将于明日开槌2012...
抗战文化对党史文化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党领导的抗战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抗战文化对党史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她高度的文化自立、自觉、自信、自省和自强上,以及大众化传播的创新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史文化发展繁荣的保障。党对抗战文化的领导,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主要是通过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发布一系列文...
8月1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率队来渝中区调研抗战遗址保护工作,并视察了渝中区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民主党派陈列馆(特园)、南宋衙署遗址等文物保护项目。 当日上午,国家文物局顾玉才一行来到渝中区正在施工的怡园维修工程现场。一行人听取了区文管所负责人对维修工程的介绍,对该建筑的维修用材和原有的设施设备保护表示赞赏,并对整个工程详尽安排给予了充分肯定。 怡园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宋子文公馆,是...
【解说】近日,21块抗战时期的士兵墓碑在重庆万州被发现,据专家介绍,像这样发现成规模的抗战时期士兵墓碑在重庆还是首次。 记者在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看到了这批珍贵的文物。这些墓碑的规格、尺寸不等,小的约有一本杂志大小,稍大一点,长也不足一米,有的甚至是三角形。每块墓碑上均刻有死亡士兵的部队番号、籍贯、姓名及立碑时间。这些捐躯者全是普通士兵,据调查,他们来自全国各个地区。 这批墓碑的用料和碑刻工艺都...
8月15日,武警战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平广场向和平纪念碑敬礼。当天是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纷纷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遇难者,祈祷世界和平。
32岁的林黎明喜欢收藏抗战物品,其中有日本侵略石家庄时的刺刀、军服等。在抗战胜利67周年之际,他想把部分藏品捐给博物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林先生展示他收藏的侵华日军使用的刺刀和军服。本报首席记者李青摄 昨日10时许,林黎明来到本报编辑部展示了他的两件藏品,一把日本侵华士兵使用过的刺刀,一件日军军服。记者看到,刺刀和木质刀鞘都很完整,刺刀虽已锈迹斑斑,但刀刃仍散发着寒光。仔细看,刀背上还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