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东南文化》2014年02期 【摘要】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的标准量值。在考古学研究中,...
《黑龙江史志》2015年03期 【摘要】火葬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火葬的墓葬礼仪中,一个重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葬式的特点就是火的使用,现在能够观察到的火葬墓均掩埋于地下,且基本属于一次葬、二次葬的范畴。东北地区的火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焚烧一次葬的尸体,二是焚烧二次葬的骨骼,本文将重点分区讨论东北先秦时期的火葬墓情况,东北地区的火葬墓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东半岛和吉林中东部地区,纵观前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的青居城,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曾是宋顺庆府治、南充县治、沔戎司驻军所在地,为宋元时期重要的军事城堡,号为"防蒙八柱"之一。遗址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城门一座,宋代城墙数百米,另有龛窟造像、碑刻题记等多处。城内历史遗存丰富,自然风光壮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文物考古和旅游开发等多方面价...
《东南文化》 2015年01期 【摘要】明代各地遍设卫所,徐州卫即是其中之一,卫镇抚司隶属其下。在徐州明代地下城考古中,发现了一组组合式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以五开间的宽大厅堂为中心,两边附有厢房,基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军备物品。根据厅堂前部出土的碑志可知该组建筑为徐州卫卫镇抚司公署。该组建筑基址保存较为完好,结构较为完整,在目前徐州城市考古中较为罕见。 【关键词】明代;徐州卫;卫镇抚...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2期 【摘要】出土铜器铭文所记史实,曾国为姬姓诸侯国,其始封者当为南公。如果将南公与聃季载联系起来,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颇能解释曾国墓地出土日名铜器这一罕见现象。根据叶家山日名铜器使用规律和文献记载,不仅可发现曾国的始封君南公即为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聃季载当为父癸,周武王姬发当为父乙;还能发现叶家山曾国墓地中两位已知私名曾侯,一位未知私名曾侯和一位...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曹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帝王,史言其葬地在汉魏洛阳城南90里处,亦即今存之万安山南麓、汝阳县境北部的魏明帝高平陵。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对高平陵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陵既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又与曹魏政权仿效东汉葬制实行南北陵区相关,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增设...
【摘要】凤鸟纹是中国早期器物装饰中的主题纹样,其造型、构图历经史前和商周时期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且展现了强烈的时代特点。从考古发现出土遗物看,凤鸟纹样在史前的陶器、玉器装饰上已经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个别图案构成基本一致。到商周时期其形式更为多样化,构图技法上既有线刻纹样,也有雕塑的立体形象,图案构成上有小鸟纹、大鸟纹和长尾鸟纹。既有写实的形象,也有综合化的神异形象。关于凤鸟纹的内涵,史前时期的凤鸟纹...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 第9期 【摘要】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清末民初,中国仿古之风流行,国外的富豪钧大贾仰慕中华千年文明,对中国古代文明之象征的古陶瓷挚爱有加,中国古陶瓷收藏者逐渐增多,在客观上促进了仿古器物的制作。清光绪五年(1879年),禹州民间艺人卢天恩、卢天福、卢天增等人,受仿古风日盛的影响,尝试恢复钧瓷生产。他们走访禹州及周边地区的古钧窑遗址,在粗瓷生产的基础上开始仿制钧瓷...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4年07期 【摘要】 神垕镇是座千年古镇,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然而神垕镇的旅游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本文从省市领导对神垕旅游开发的重视、神垕"两街两园"的科学旅游发展规划等方面谈了目前神垕镇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神垕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必须同步进行,应从建立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机制、保护古镇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去商业化发展之路等方面加强古镇的保护工作。最后...
芒种 2014 第5期 【摘 要】写意,既是中国绘画中广泛运用的词语,又是中国画中极为讲究的美学概念。所谓“写”,就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思考,画家经过判断、选择、提炼,形成对画面的感知,“写”出画家的真实情感。这是一个传情、移情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图。
2015年5月18日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江交院”)成立57周年的校庆日,当日,该院浙江古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汇聚了一大批该省有志于古桥研究的专家、学者、老师,搭建交流与提高平台,将为浙江古桥保护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将成为学生专业教育、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实践基地。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浙江交通面貌日新月异,不少古桥的交通功能渐次消...
前不久,结识一对爱好收藏的夫妇。夫君姓贾,工学博士,现在深圳某机关工作。初次见面时,有人介绍他是陈万里的后代,家里可能还藏有陈万里留下来的瓷器。我听后将信将疑。信的是,这对夫妇虽不专门收藏陶瓷,却十分了解陶瓷专家陈万里的身世;疑的是,陈万里故去已30多年,他在世的最后几年正赶上文革动乱,像他那样无论政治生命还是个人性命在当时都可说“衰朽”的人,结局最可能是“人琴俱亡”。贾博士夫妇善解人意,随即回家...
刘凯民,男,1938年生,祖籍山东淄博。毕业于原建材工业学校,后来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高级工程师,2003年退休,曾任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在高级日用釉瓷和艺术釉领域有独到的造诣,曾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0多年来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2项,1991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
5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和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主办的“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物报社、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古代中国与美洲文明相关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的主旨报告——《秘...
5月13日,美国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一行8人到省考古研究院交流访问。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副院长孙周勇、王小蒙及部分业务人员与美方学者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前,王炜林向来宾介绍了省考古研究院概况、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考古博物馆建设及未来工作设想等情况,引起了美方学者的浓厚兴趣,对多年来省考古研究院在田野考古技术与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钦佩。随后,美方5位学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保加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