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网文化中国讯 6月15日,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透露,国家图书馆正在加紧策划筹建“典籍博物馆”,让长期深藏在地下宝库里的稀世典籍文献陆续走出深闺,面向公众开放。 周和平在当天举行的“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上强调,国家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典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要系列性的收藏并整理国内外珍贵的典籍文献和实物。特别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典籍整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15日在此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召开。本次座谈会是“册府琳琅 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此次展览。会上,国家图书馆领导介绍了本次展览及相关工作。随后,各位专家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荔波县近年着力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征集抢救保护、文字文献古籍的翻译出版、口传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等工作,成效明显。 目前荔波收集整理了逾万册水书古籍、330册布依文古籍,425册经书,并成功将《万事明指》、《丑辰》等11部水书,《掌诀》、《修桥补路》等6部布依文古籍申报成为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还出版了《荔波瑶族》、《荔波苗族》《荔波布依族》、《荔波水族》4本民族文化书籍。 据悉,荔波将进...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持续不间断文献记载的文明古国,因而古籍存佚数量也是最多最大,号称“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实不为过。从古迄今,先哲存留下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便是后人绵延不绝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海外汉学得以昌盛不衰的基础课题。历史经验证明,昌明盛世的一个显著标志,便是对古代文献编纂、整理的总量递进以及大型古籍集成性成果的界标式出版(问世)。随着时代的进步,古籍整理出版借助网络数字技术的平台得以更迅...
本报讯(记者丁肇文)仅存的敦煌舞谱、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世界上第一部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在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将于明天在位于文津街7号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开幕。 此次展览将展示近200种记载着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珍贵历史文献,如本草学集大成的《本草纲目》、建筑学史上的名作《...
数量占全国出版社的4%,但市场份额却仅占2%;顶着古籍出版的帽子,却不断将地盘出让给大众读物、教材教辅,甚至改名换姓,抹掉“古籍”二字——这就是古籍出版社的现状。 在转企改制之后,像古籍社这样的专业出版社,由于受众窄、投入大、收益慢等原因,市场化之路走得似乎并不太畅通。听听业内人士的苦衷,看看他们的探索,大家一起来探讨,专业出版社的市场化之路该如何走。 第二十六届全国古...
本报讯(记者 李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宣布,经过5月23日至25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评选和投票,包括中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在内的45份文献及文献收藏品成功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使得该名录项目达到238项。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成就,其所奠定的医学理论框架和探究人与自然、疾病之间关系的认知方法,以及它所确立的天人合一...
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左元峰)在22日举行的中国嘉德2011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483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 据悉,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为学术界、藏书界关注的一部书,400年来盛传为赵孟抄本。经明清名家递藏,明嘉靖间存周良金处,明末清初入毛氏汲古阁,清乾隆年间为张朝乐所得,清末又为完颜景贤所藏。书内有翁方纲、王杰、钱大昕、孙...
古籍善本拍卖一般涵盖了古籍善本、碑拓印谱以及文房翰墨与名家手札三个大类的拍品。综观最近几年的古籍善本拍卖,可谓稳中有升。拍卖市场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已经相当规范,尽管拍卖主办方表面互不相干,暗中却是你争我夺,但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大的拍卖公司继续延续每年春秋两次大拍的模式,大拍中拍品多、分量重、精品多。而且不同拍卖公司的拍品各有千秋,有的以名人私藏独领风骚,有的以佛经见长。而明清精刻本历来是各个拍...
中国嘉德2011春拍现场5月22日,在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900万元起拍,经过近70次激烈叫价,最终以4830万元人民币创出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据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先生介绍:“此书为宋元善本,其书法之优美直逼赵孟頫,且一直为孤本流传,经明清名家递藏,流传有序,在历史上就名动天下,符合善本的所有标准,艺术价值、文物价值、...
本次西泠印社2011春拍古籍善本专场,名器云集,尚未开拍,已引起了业界、学界的极大关注。据悉,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发起并联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1华夏阅读论坛”之“‘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讨会”将于6月12日在杭州大华饭店举行,届时海内外50余位著名学者、藏界名流将齐聚杭城,座谈研讨。此次盛会已被业内视作与《富春山居图》台北合展并驾齐驱的...
对于“民国时期文献”,目前还没有严格的书面定义。在5月16日陕西西安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近年来陆续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为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总体看来,民国时期文献保...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沈嘉) 5月18日,由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该次展览不仅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医古籍保护工作成果,还展陈了90余种珍贵中医药善本古籍、60余件药具实物及多种药物标本。 开幕式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现场表演了易筋经罗汉十八手、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养生体...
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敏 实习生/何亮)16日至22日,广州购书中心在一楼大堂和观古堂举办古籍展,展出内容主要为观古堂今年寻访所得的一批古籍善本和粤地方古文献,共计80册。据主办方介绍,这批书籍中最珍贵的当属“镇店之宝”明朝嘉靖时期的孤本《十三经注疏》,价值160万元。 古文献学专家陈恒宽介绍,《十三经注疏》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之作。明嘉靖年间,李元阳以御史、巡按的身份,首次汇刻了《十三经注疏》。...
西文古籍的拍卖是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国内地拍场的。一般来说,拍卖业内将外文古籍称为西文古籍。西文古籍拍卖在世界上有超过260年的历史,苏富比与佳士得最初的拍卖中,不少都是西文古籍拍卖。而在中国内地,经过近10年的市场培育,古籍善本价格不断攀升,而西文古籍则在近一两年开始以较大的升值空间悄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纵观国际拍场,西文古籍包罗万象,而涉足国内拍场的则主要以与中国政治、军事、风俗、经济等内容有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