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
1、文化历史 红木家具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人们在欣赏和使用了现代工艺的家具以后,逐渐发现和体会到了中国红木家具的魅力所在。红木家具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她不仅仅是一件家具,供家庭使用;同时更是一件艺术品,供人们欣赏;进而可能是一件收藏品,具有收藏价值。通过欣赏红木家具,从中可以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人的智慧。就像品味中国的四合院,中国的建筑,中国的瓷器,中...
以明清时期各类硬木家具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家具,上承宋元家具之精华,下启现代家具之典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其选材之精良,设计之精妙,造型之精美,做工之精巧,历来被人们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工艺美术史及古典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更是享有极高的盛誉。 与众多明清硬木家具一样,清代红木坐凳(又称墩、杌)作为我国古代家具大家族中的一员,其首要的一个功能在于,它是人们日常生活...
屏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旧时一般由民间手工艺人单打独斗个体生产,其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受到诸多局限。时至今日,制作屏风的民间手工艺人几乎绝迹,原有的工艺美术企业生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屏风的设计、生产和销售鲜有人为。 屏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一景,是中华民族创造发明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品,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百姓依然可以在国内的大小餐馆和宾馆饭店里看到屏风。...
中国传统的红木家具主要分为明式和清式的两种,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在红木家具的造型和雕刻上面风格各异,而在设计上经过创新的红木家具更容易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欢,而这种有什么不同呢? 明式家具富有文化内涵 明式家具以其简练的造型、圆润的线条备受收藏者喜爱。“从文化角度上说,在明代的士大夫阶层,很多人的文化造诣比较高,所以他们根据自己的人文思想设计出许多简洁、大方、富有文人气息的家具。这些家...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象形文字之一,是“形”与“义”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产生无限的遐想。对于“茶”字,有些人只是单纯的理解成茶叶和茶水,有些人却从中看到自成一派的茶文化和高深莫测的茶道。“草”在上头,代表茶,是基本;“人”在中间,代表人物,是中心;“木”在底下,代表茶台,是承载。短短三字组合,就将品茶“水木茶香柔”的独特意境表现得淋漓尽...
近日,湖州博物馆的“美育巴士”服务预约热线忙个不停。借由“布里亚特的神灵:俄罗斯艺术家达西作品展”推出之机,作为该馆“中国梦·美的教育”拓展品牌系列活动又一具体服务措施——“美育巴士”也顺利开启。 “美育巴士”的服务对象是对博物馆展览感兴趣、有意愿深度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本地社会团体和市民,特别是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学生群体,旨在解决他们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文化刚性需求和其专程来博物馆在交通、安全等...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立党羽,不如明信义……”昨天(4月1日)下午,中国木雕博物馆生活厅内,一片片刻着古人“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让游客停下脚步,细细品阅。“虽然字数不多,但每句话都蕴涵着深刻的做人道理。”游客李先生说。 中国木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东阳市博物馆馆长陈荣军介绍,在140多平方米的木雕建筑内,共收藏了40多片刻有“家规、家训”的铭辞雕板,时间跨度从明、清至...
日前,包括湖州南浔区双林镇、菱湖镇在内的我省7个镇,被省政府确定为新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双林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正式设镇,素有“绫绢之乡”的美誉,其书画、绫绢、古桥、戏曲、名人等地域特色文化名噪海内、享誉中外。目前该镇镇域内仍有130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菱湖在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正式设镇,素有“中国淡水鱼之都”、“中国丝绸之都”之称,其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
搓草绳,编草鞋,做寿桃,这些老底子在农村里几乎人人都会一点的手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却是陌生而遥远的。 杭州市三墩镇吉鸿社区在新的一轮拆迁工作后,又向着城市化迈进了一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原有的农耕文化不可逆转地在一点点湮没,许多传统的手艺正在流失。 为了保存老底子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吉鸿社区和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联合开展“拾理生活旧物,保存家乡文化”活动,今后还将选...
在番禺博物馆,由内蒙古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主办的《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蒙古族文物精品展》正在展出,一批代表内蒙古草原文化、游牧文化的蒙古族文物精品,让参观者仿佛窥见了来自大草原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窥见了文物精品背后蒙古族历史的沧桑。日前,内蒙古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副院长陈凤山在接受记者参访时表示,这次展览体现的是典型的草原地域文化特色,希望活动有助于促进呼伦贝尔和番禺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流。 ...
图为泰国文化部长威拉·洛朴乍纳叻一行在海南省图书馆参观参观黎族树皮衣服 泰国文化部长威拉·洛朴乍纳叻(左二)参观海南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 受中国文化部邀请,1日下午,泰国文化部长威拉·洛朴乍纳叻一行八人访问中国,首站参观海南省图书馆和省博物馆。 当日下午,威拉·洛朴乍纳叻一行在海南省图书馆,听取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海南省图书馆的建设,随后参观海南省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展示、志愿者之家...
昨日,记者从洛阳博物馆了解到,洛阳博物馆将在今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精心筹划推出五大特别展览与公众见面,涉及青铜器、摄影、书画作品等多个文化领域。 记者从博物馆了解到,这五个特别展览分别是4月12日开幕的《膴膴周原——宝鸡周原青铜器瑰宝展》(膴:读音wǔ,肥沃的意思);4月8日至12日的《国色天香——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暨全国书画家作品邀请展》;4月15日至25日的《花与世界——世界国...
“面具舞‘池哥昼’是我们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曾经濒临消失,所幸被及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才得以焕发新生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池哥昼”传承人余林机谈起“池哥昼”的抢救历程不无感慨地说。 正如余林机一样,甘肃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感触颇深:没有及时、强大的抢救保护体系,许多难以复制的珍贵文化将因为保护力度不足、资金短缺而濒临消失。而让他们更...
2015年,兰州市文广局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13”工程,把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重要内容,努力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完成青城古民居45个院落维修工作。完成五泉山部分古建筑群维修保护工程。完成并上报兰州府城隍庙部分古建筑维修工程的方案设计,实施金天观、兰州府城隍庙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