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花是一种釉下钴蓝彩,是在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因为钴料在高温中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所以称为“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于元代,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唐青花的存在,已被目前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在墓葬、城址以及海底沉船中均发现有唐青花,此外一些民间收藏家也收集有唐青花的标本或完整器。更为重要的是,在河南巩县窑的窑址中找到了烧制唐青花的窑炉。学术界对唐青花...
雍正一朝虽历时短暂,但社会经济繁荣,制瓷工艺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的创新和提高。这与雍正帝本人极其爱好瓷器鉴赏是分不开的,他在雍正四年和雍正六年分别派年希尧和唐英去景德镇管理窑务。在这两人的主持指导下,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制作之精更是冠绝三代。青花瓷器在这一朝虽不属主流产品,但烧造质量却很高,并充分体现了雍正瓷器形体轻盈隽秀、纹饰典雅精致的风格。 常熟博物馆馆藏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
瓷器,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以其广博精深的内涵,华美绚丽的外表,历来是中外艺术品拍卖市场关注的焦点。从1992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跨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开始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这个年轻的市场真正发展起来并被国际大家庭所接受乃至重视,则是跨进21世纪的事情了。较之书画古玉青铜市场的“井喷”景象,内地的瓷器市场“处变不惊”,始终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据...
2012年,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的红光瓷厂重组改建时,发现部分厂区盗掘现象严重。2012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田野考古工作历时近一年,实际发掘面积485.5平方米。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介绍说,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出土了制作精良的元代枢府瓷和青花瓷。“从模印和青花彩绘五爪龙纹的产品来看,这个窑址在元...
近日,包头市南绕城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即将开工,部分燕家梁遗址将被道路覆盖,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开始对部分燕家梁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 6月1日,记者在位于九原区麻池镇的燕家梁遗址基地看到,烈日炎炎下,一位身穿迷彩服,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在指挥,十几名工人正蹲在长方形的遗址坑中,用小铲子和刷子发掘陶片。记者上前了解到,这名男子是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中级馆员魏先生。他告诉记者,因南绕城公路扩路,涉...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历史】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
明代沉船“南澳号”出水的沉船瓷器中,福建漳州窑系占了总数的八成左右,全部是出口瓷器。 据了解,“南澳号”目前出水遗物约3万件。在船载的瓷器当中,以漳州窑青花为主,瓷器种类主要为大盘、大碗、钵、罐以及杯、盏、瓶等,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的器物。 崔勇研究员介绍,“南澳号”所出的瓷器以大盘为主,此类大盘极少在腹部开光,线条稀疏,盘心纹样主要有花鸟、瑞兽、人物等,多数画面布局松...
近日,贡井区成佳镇正兴村安置房施工工地发现了明代家族墓群,经市、区考古人员的抢救性挖掘清理,发掘出了瓷器和金属制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青花瓷枕,考古专家正对挖掘出的文物做进一步鉴定。 施工工地发现墓葬群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正兴村5组白灵湾(小地名)的安置房建筑工地,“挖出来的东西都运走了,现场也填回去了。”看守工地的张久林师傅说,发现古墓是在14日上午,“挖掘机平整土地的时候挖到的。”...
讲元青花价值的文章多若牛毛,专六的着作也车载牛拉,本不用再絮絮叨叨,但笔者也免不了俗,总要说上一二为是。 窃以为,元青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是它的历史价值,元青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二则是元青花在瓷器领域的价值,它开创了从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完善了瓷以记事的功能。 说它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其实是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 蒙古族与古代...
嘉靖(1522——1566)时,明朝国政渐趋衰败。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风格与以前也大不相同。大型器物的制作越来越多,而且一般都比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的衔接痕甚至比明代初期还要明显。 ◆胎体 宫窑的盘、碗、碟等小件瓷器制作精细,胎质细白坚致。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修足不够规整,圆器的圈足多呈上宽下窄的楔形,斜削向内收敛。盘类多见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底足有放射状跳刀痕的现象普遍。现代...
我们平时总是在说元青花多么漂亮,元青花多么精彩,我们总是选择元青花最为美丽的一面,大家无论是在收藏还是在参观的时候,总是在寻找元青花的精髓,人们追求完美没有错。 元朝的窑工们发挥聪明才智,创烧出了举世闻名的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重重的写上了一笔。那么,元青花果真全是那么完美的吗?元青花在创烧过程中反复试验,反复试制,每次的试验都包含着窑工们的辛勤劳作,元青花的各种原料等级差别,元青花绘画纹饰水平...
一、用水将器物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现紫色,有时用手指蘸点水一摸,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 二、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而釉层,老瓷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则无这种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磨线条的方向力度几乎都一样。 三、老瓷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再剥,新瓷剥釉则是打出来,剥釉的周围胎釉的结合还是紧密的。 四、用大头针撬缩釉点可破裂...
嘉庆瓷器的釉质逐渐变粗,釉面泛青,光润不足,瓷器的釉面上普遍出现轻微的波浪釉和似荞麦粉的针点,俗称“荞麦地”。 嘉庆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非常工整、方正,见棱见角的牌形耳好似古代的玉牌一样,器物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尤其是民窑器。 双狮耳发展到嘉庆时,上头大下面小,模印清晰。一般讲,器物上的耳饰越清晰其年代越早。 另外,嘉庆时出现的帽筒,形体比较高大,有的器身还有镂空装饰,其镂空规矩...
由于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供大于求,工匠可以从容不迫的生产。此时青花瓷画面多处反应了这种供大于求的痕迹:写意的减少,写实画增多;认真描画的作品较多,随意描画的作品较少。另外此时的战乱痕迹也在图画上有所反映,如画的鸟都是单只的,而不是成双成对的,表现出人们孤寂无助的心态;多见高僧、仙道潇洒活动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源般安逸生活的想法;多见“诗画”一体的装饰形式,一般在纹饰空白处用隶书...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整个瓷器的发展过程中,釉彩的变化也经历了漫长的蜕变过程:从最初的无釉到有釉,从单色到多色,从釉下到釉上,再到釉下与釉上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着制作者的智慧。 对于近两年常有媒体报道日用瓷器掉色,并质疑日用瓷安全问题。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方国兴认为,这其实是对瓷器认知的误区。 “釉下彩,书画入瓷,是画家在素胚上或书或画,书画绘成后上釉再高温烧制成型,釉彩和彩绘为一次性烧成。一件上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