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则关于唐陵石刻的网帖从5月5日至今一直牵引着众多网友的关注。昨日,发帖指唐陵石刻被“洗澡”的陕西摄影师胡武功通过媒体公开道歉,表示此事件中,他未详细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发帖指唐陵石刻被“洗澡”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文物部门表达歉意。 胡武功在公开声明中说,五一节之后,他在微信中发的《“洗澡”后的唐陵石人石马以崭新面貌迎客》,由于没有去文物部门做仔细求证,仅以数十年来所拍的照片中石人石马的...
地处陕西渭北高原旬邑县的唐家大院,是我国目前最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唐家大院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的建筑雕刻艺术,堪称中国民居和建筑史上的典范。 山西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陕北有姜氏庄园,在渭北高原旬邑县唐家村还隐秘着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唐家大院。虽没有王家大院的层叠占地的气势、也没有姜氏庄园依山而建的坚固,但唐家大院却有着保存完好的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细腻,却也处处透出俊秀之气。 ...
绍兴兰亭 在中国古建、园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与古建、园林相伴而生、相适发展,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建筑形式之一。亭,造型生动、轻巧、活泼、开朗,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亭的类型丰富、多姿多彩、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于园林绿地之中,点染自然山川、风景胜地,为园林景观添彩,为生活环境增趣,早已为中国人民所喜爱。 秦汉中国...
千佛洞石窟内景 谷武民/图 其实,洪谷山最出名的建筑是金灯寺,它位于洪谷山山顶处。 它建在百丈悬崖腰际一天然石崖下,迷漫的山岚雾气使寺院时隐时现。它北倚陡崖,南临深谷,为山势所限,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现存殿宇30余间,多为明清建筑,碍于山上交通不便,建筑并不精美,甚至有几分粗糙,但也显出些古老凝重。 金灯寺最漂亮最珍贵的,是它的石窟。在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整个石窟占地2...
李密一代,不仅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最足称道的光辉璀璨的时期,就是在书法史上,也是该大书特书一笔的鼎盛时期。那时候书法风气之盛,除了众多声名盖世的大书法家外,即使象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以及僧人如怀仁、齐己、大雅、怀素、高闲、亚栖、贯休等等,也都是很享有时誉的一代书法名流。 有趣的是,在后人所著的《书诂》一书中,竟别出心裁地把僧人中怀素的字比作玉,光的字比作珠,高闲的字比作金,贯休...
中国佛教中关于佛性问题的讨论,是由《涅槃经》的译传引发的,其始作俑者便是竺道生[1]。道生之后,涅槃师诸家都把“佛性”作为《涅槃经》的宗致而大加讨论。涅槃师对佛性问题的讨论后来逐渐与地论师、摄论师关于真心与真如问题的研讨融会贯通起来,在隋初净影慧远(523——592)那里得到集中表现。此一时期诸家师说关于佛性问题的讨论,都与此一时期出现的《起信论》中的说法和思想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其中净影慧远的佛...
内容摘要:本文集中讨论了初唐佛性诤辩中窥基、慧沼与法宝之间的论争,通过对三人思想的分析,意在究明唯识新译今学与如来藏学思想的分歧所在,并进而阐明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义理系统的分别。文章指出,初唐佛性诤辩已经具备了宗派相争的规模,辩者已经尝试从某一特定立场出发来系统化流传中土的诸种佛教经论教说,因此通过佛性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大致透析出不同佛学体系的根本分歧,而且也可以从中寻绎出佛性教说与中国心性传统...
“唐十八陵”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百年来,那些石人石马散落田间,守护着帝王的陵寝。为了打造新景观,当地文物部门“除污去垢”,石人石马身上的千年包浆被清除殆尽! 5月5日开始, 一个题为《唐十八陵石人石马“洗澡” 千年包浆被清洗》的网贴开始在网上传播,称:“唐十八陵”指埋葬在陕西省关...
唐寅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种娇小而端丽的美女形象。这幅《吹箫图》仍然沿袭了他早年人物画工细艳丽的特点,继承了五代和宋人工笔重彩的传统,兼用写意笔法。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敷色浓艳鲜明,技法精工,尤其对细部的刻画,可谓一丝不苟,颇具新意。唐伯虎素以诗文书画著称于世。他的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仕女形象生动,体态造型优美,此图...
【名称】唐寅东篱赏菊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明代 【规格】轴,纸本,设色,纵134.60厘米,横62.20厘米。 【作者】唐寅 【馆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写赏菊之悠然。图中远山近石峻峭,一劲松高大虬曲,溪水泛波,仆童忙碌,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此图山石勾皴,劲健峭利,坚凝厚实,全幅图挺劲而又秀雅。描绘东晋陶渊明赏菊的故事。陶渊明是东晋诗人,曾任江...
位于奈良市的东大寺正仓院里存有大量唐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珍贵文物。 静嘉堂曜变天目茶碗 唐宋时期中日两国文化交往频繁,日本在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将大量唐宋艺术珍品带回了日本,由于中国战乱频频,朝代更迭,一些在中国已失传的文物珍品反而在日本得以留存,终成孤品。从这些珍贵的文物身上可以反观中华文化顶峰期的历史风貌,它们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唐代 中国已失传的五弦琵琶 唐代传入日...
内容摘要: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充满了敌意与戒心,他们不断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加强对佛教界的社会控制。导致两者关系紧张、冲突不断。成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阎罗王审断图”及其所附冥律,从另外一个角度形象地对唐初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及其态度进行了描述,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 键 词:阎罗王审断图 唐初 佛教政策 作者简介:杨玉明,男,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制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内容提要 魏晋至隋唐正史中的很多记载往往源于佛经中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被本土化之后,载入这一时期的正史。论文举出一些个案,如王戎识果、陶母剪发待宾、武后驯马等著名的史实都不是他们本人的行为,很可能是本人或记录者对佛教故事的转述或模仿。 关键词 佛教故事 魏晋南北朝隋唐 历史化 在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之间从来不存在一条绝对的鸿沟,两者之间往往互相转化。正史中的人物事迹经过演变与夸...
在佛教空前兴盛的南北朝隋唐时期,造像风气盛极一时,成为中古大众佛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开窟造像时,往往在像的旁边或像身镌刻铭文,将造像人的心愿附记于下,即造像记。造像记用来记载造像的时间、造像主的身份、造像题材、造像动机、造像对象、造像人的愿望等。这些造像记虽然简单,但却直接而真实的记录了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和主观心愿,可以让人们从一个侧面贴近那一时代的民众的思想脉搏,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 本文将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