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
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宋景德镇、磁州、扒村、耀州等窑均有烧造,各窑制品的共同点是细颈微撇,不同点在于器物腹部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为腹部长圆,圈足,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与耀州窑的制品则为圆腹,喇叭形足。 明、清仍有制作。
棒槌瓶是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有硬棒槌和软棒槌之分。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饰以向左斜的细绳纹;晚期使用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竖细绳纹和篮纹...
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中文名称】: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twin vase with dragon—shapedhandle 【类别】:瓷器 【年代】:隋代 ...
橄榄瓶是瓶式之一,为清代流行器型,宋代已有烧制,以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品种较为著名。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产量较大,有粉彩、珐琅彩等品种。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略鼓,平底或圈足,形式橄榄故名。
闻名天下的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宋钧官窑,坐落在颍河南岸禹州城北门里边,过去是专为皇帝烧贡品的官窑。因为窑场是夏代大禹王的儿子夏启召会天下部落首领的古钧台,这窑场就叫钧台窑,后来人们都叫钧窑。“片瓷值千金”的钧瓷就是这个窑场烧的。据老人们说:这窑场从唐朝就有。当时禹州有个县官认识五色土,并且会烧瓷器。有一天他见凤凰落在古钧台附近,认为凤凰栖落的地方一定是块宝地,就组织老百姓在这儿建窑烧制器物。 ...
我国青花瓷的巅峰期,是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发展经济,活跃外交,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宣宗朱瞻基,注重休养生息,体恤民情,提倡节俭,广用人才,出现了富庶、安定的社会局面。随之,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制瓷业也空前繁荣。景德官窑技术力量雄厚,以当地精良的麻仓土,和从今伊朗、叙利亚一带进口的“苏麻离青”青料制作了名震海内外的永、宣青花瓷。永、宣青花瓷瓷质致密、胎骨凝重,釉质肥润华滋,特别是青料呈色秾丽清淳,幽和悦目...
在瓷器中仿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瓷器甚多。从古到今都有。据文献记载,古人要用一些瓷器做祭祀品,所以就大量仿制青铜祭祀礼器的造型,这种情形以明代最盛行。当时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下过一道命令,就是:今后祭祀的器皿都使用瓷器。据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代替原来的青铜礼器,减少费用。后来这种现象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仿青铜造型的瓷器一般都采用特殊的釉色。 罐形鼎: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多为夹砂或泥质陶制。新...
瓷尊是陶瓷容器的统称,始见于商代,用作酒器,也用于祭祀。尊通常的形状为敞口、折沿、圆腹,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各大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多为陶质,外表上加有各种印纹做装饰。一般体型均较巨大,估计应为固定安放的器物。商代中期以后尊的形制稍有变化,侈口,粗颈,折肩,敛腹,底足也相对抬高,出现原始青瓷制品。南北朝时器型变得修长端庄,外加纹饰也复杂化。到了北宋中后期,尊的功用渐生变化,装饰的功能已...
瓷炉,古代陶质和瓷质焚香用具,又称“香炉”、“香薰”。始于三国,当时造型多作敛口、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多数装双耳,也有装丁字形提梁或无耳的,器腹镂几排小圆孔 ,底有圈足或三矮足。江苏宜兴周处墓出土的西晋香炉,圆球形炉体,上镂三层三角形孔,顶部塑一鸟纽,炉底及承盘下各装实足三个,造型端巧玲珑。东晋熏炉趋向经济实用,管状口,圆球体炉身置于豆形承盘上,体积较小,式样大方。唐以后熏炉摒弃带承盘的造型,炉底...
瓷砚是文具之一。三国至唐代流行青瓷的砚台。一般为圆形,砚面无釉以利研墨,底多安足,早期为三足,东晋以后逐渐增多,最多可达20足,如三熊足砚,砚式之一。流行于三国至晋初。以越窑青瓷产品为常见。圆形,砚面平坦无釉,或有盖,底下安三个熊形足。 蹄足砚,砚式之一。流行于晋。因砚足似兽蹄而名。西晋时为三蹄足,东晋时除了保留西晋的三蹄足外,还出现了四蹄足制品。南朝时足增至6个。 辟雍砚,砚...
5、河南禹县钧瓷 文革时期神后瓷器,其特殊为窑变红釉和窑变花釉瓷,红釉根据不同色调,称为海棠红、鸡血红、胭脂红、玫瑰紫、茄皮紫等;窑变釉根据变幻色调分别称雨过天晴、月白风清、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等。钧瓷古朴端庄,釉质浑厚,晶莹透澈,有明快的流动感。代表性的品种有:炉、鼎、尊、洗、花瓶、花盆、餐具、茶具、动物等。 6、广东潮安枫溪、饶平、大埔瓷器 潮安、饶平、大...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陶瓷制作的共同风格艺术特色 “文革”陶瓷均以迎合文化大革命形势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富有“文革”特色的艺术陶瓷,既有其共同的“文革”形势的风格,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用色、用料、制作特点。其中制瓷最著名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彭城、广东汕头、大埔、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神垕等;采制陶最著名的有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四川荣昌、湖南铜官、山东淄博等地。下面重点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