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官用瓷,作为官方使用瓷器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陶瓷的一个门类概念的提出,还是第一次。官用瓷是指宫廷或官府指定或定制的窑厂精工细作而成的瓷器,并由官方出资收购,多为宫廷及官僚使用的瓷器,残次品也可出售或供给官僚或贵族,如越窑、邢窑、耀州窑等。与官窑的区别是官窑由宫廷建设并派专人管理,生产瓷器多为宫廷所用,不作为商品出售,残次品通常销毁,生产可不计成本,如宋修内司官窑、明清景德镇官窑等。贡瓷是指...
明、清官窑瓷器的造型有各式碗、盘、托、尊、瓶、瓷塑等,其中瓶的器型最多,有八棱、六棱等异体造型。 葫芦瓶 酒瓶,亦作陈设器。葫芦瓶因式样象葫芦而名,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其因其吉祥的谐音"福"、"禄"、 历代皆受欢迎,且演变为其它造型,一侧支长流,另一安执手,既成葫芦式执壶,明嘉靖年间多见。 玉壶春瓶 始见于宋,宋、元时期多作酒器,明、清时期作陈设器。一说以"玉壶在春...
款(瓷器上的文字标志)的称呼借自青铜器。款被瓷器借用来称呼器物身上的文字标志。 帝王年号款 明、清官窑瓷器上的款式主要是帝王年号款,明永乐年间始见,其后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王朝(明代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八朝除外)的官窑器上都书有此类款。永乐时期的完整器-青花压手杯、白釉高足杯上仅见四字篆书款(在内底心)。另外,景德镇瓷器厂遗址出土有"永乐元年"、"永乐肆年...
继元代青花瓷在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创出天价后,始烧于同一朝代却与青花风格截然不同的“枢府瓷”也日渐受到收藏界关注。 枢府瓷”色白微青,存世量极为稀少,不说拥有一件,就是能够近距离观赏一下,与其零距离接触一回都要随缘。收藏界更有着“收十件明代、清代官窑瓷器易,找一件枢府瓷难”的说法。 要说“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而枢密院,则是元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直属机构,主管军事于外交。小小瓷器何以...
古董艺术品有着不言而喻的高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古玩行业造假历来已久,手段层出不穷。瓷器中有一种作伪方法,谓之“磨款”,乃人为地将器物底部的年款磨去,露出砂底,用来冒充较早时期的作品。民国期间,古玩市场明代瓷器比清代瓷器贵重,有好事之徒将雍正青花器,磨款后去充当永宣之物,以谋取暴利。但在现今公私收藏中,除了有意作伪的磨款青花瓷外,还见有清代其他品种的磨款瓷器。其釉色工艺在前朝都还未出现,磨掉底款,显...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
研究明、清二代各朝官窑瓷器的款识,已成一大学问。古瓷器上的款识有助我们鉴别真假。当然,款识仅为鉴真辨伪其中一种依据,但绝非唯一线索;否则就如瞎子摸象,以一概全。我们仍必须从胎体、色釉、造型、纹饰、绘工、烧制技艺和时代风格等各方面印证,细察后分析。 像雍正时期官窑瓷器的款识,早期、中期及晚期俱有特色,一撇一点一划间皆有线索可寻;后仿品字体笔法等必露破绽,多数呆滞、刻板或草率。 附图乃...
早就听到文博界的前辈、行家和民间收藏者们断言官窑瓷器由皇家垄断;皇家的瓷器几乎没有瑕疵,若有瑕疵当即毁坏,是不能出窑厂的;老百姓是根本不能用官窑器的。凡此种种观念都因为不完全知道官窑制度使然。笔者仔细研读中国陶瓷方面的著作、论文,再经多年的实物及文史资料的考证反复研究,发现皇家垄断官窑瓷只是一个愿望和神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而且当利益相关时,连皇帝也会下令将官窑器出售,所以官窑瓷器完全有可能流入民...
“宫体”,指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作者以梁简帝为首,大都绘声绘色,是当时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与民间诗歌相比,“宫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是被贬的。再如“宫词”,诗题多以帝王宫中日常琐事为题材,或写宫女的抑郁愁怨,一般为七言绝句,唐代诗歌中常见此类作品,如王建有《宫词》八百首。与唐朝主流的李白、杜甫写社会生活场景的诗歌相比,“宫词”在中国诗歌史上亦是被贬的。 宋朝的“院体画”,简称...
“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
对于“中国陶瓷影响了世界”的说法,可能不会有任何人提出疑问。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在西方,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 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提出,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回答了。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我国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
在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业的“黑暗时期”以后,成化景德镇官窑瓷业进入了明代瓷业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永宣传统产品得到恢复,创烧产品、仿古制品也陆续涌现,尤其是斗彩的成功烧造,更为成化制瓷业增添了时代艺术特色,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种局面未能保持到弘治时期,朝代的更迭使瓷器的烧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御厂窑事很快地由“盛”转而为“衰”,这种转变集中反映于两个方面:一是烧造数量的剧减;...
继发现隋朝“摩诃池”和唐代官衙之后,成都市考古队近日在成都体育中心工地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新发现蜀王府城壕建筑遗址,并出土印有龙纹的官窑瓷器。 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了一排排由红砂石砌成、类似城墙的建筑,从高处纵览,城壕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其中东西向长70米,南北向长45米。考古现场负责人易立表示,从地层分析,这些红砂石砌成的城壕年代为明代初期建筑,初步推断是蜀王府内河段旁的城壕。 ...
7月8日,摩诃池遗址发掘出了两段分别为70米、45米的城壕(圈中)。 “摩诃池杜甫陆游在这儿泛舟吟诗”后续 @华西都市报:今年5月,成都体育中心南侧考古区发掘出摩诃池遗址。7月8日,摩诃池遗址旁又发掘出了两段分别为70米、45米的红砂石墙壁,初步推测为蜀王府内河道旁的城壕,年代大约在明初。城壕内出土了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上有龙纹和凤纹,应为蜀王府之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