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华社发(王乃驷 摄) 7月29日,考古人员在扬州市维扬区西湖镇汉代墓葬挖掘现场,清理出土的陶罐等陪葬品。新华社发(王乃驷 摄) 继沈家山古墓葬群考古现场接连出土大量汉墓后,昨天,位于西北郊的西湖镇出土了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西汉夫妻合墓葬,距前不久刚刚出土的五代砖室墓尚不足200米!考古人员介绍,从墓制及葬品情况来看,墓主人身份绝非等闲之辈;从陆续出土的大量丰富陪葬品来看,墓内极可能有更为...
西汉,高7.4厘米、口径10.5厘米,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横枝岗出土,这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皿。
“事死如生”汉帝陵 ——陕西西汉帝陵与陵园 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
西汉,彩绘漆龙鸟纹圆盘,高6cm,口径26cm,底径11cm。 此盘出土于荆州江陵高台28号墓。盘斫木胎,敞口,平底,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内底正中由三周黑色细线组成三个同心圆,圆中心绘小鸟,环绕同心圆的四周绘4条抽象的龙纹,并在龙纹内绘站立的小鸟两只。龙的形态均作曲线形,体弯曲,首尾内卷,首尾及龙爪部位均饰涡状云纹。群龙似蟠非蟠,似绕非绕,均作升腾滚动状。三鸟均为黑色轮廓,内圈中央的一只作站立状...
白玉双龙高纽谷纹璧、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玉璧的整体由圆形壁身和雕有双龙的高纽两部分组成。纽上透雕一对矫健威严的双龙,双龙昂首曲身,张口挺立于壁缘上,脑后鬃毛呈索状向后卷扬。龙体丰腴健壮,极富力度。纽的顶端还有透雕的云纹,中间有一个可供佩系的穿孔,璧的两面琢刻谷纹,缘周起棱。这件玉璧构思巧妙,造型奇特,纹饰优美,刻工精细,精美绝伦,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文物专家(右)在鉴定农民工田大社上缴的文物。记者 谢伟 摄 4位外地农民工20日在西安挖出11件西汉文物后全部上缴国家,受到奖励。 挖出文物的田大社等4人,都是从咸阳来西安打工的农民工。20日中午,他们在北郊徐家湾702站段修污水管时,在约6米的地下挖出一堆“坛坛罐罐”。田大社估计这些不是文物也是古物,便和同伴商量,先将这些东西保护好再上缴。他们将物品用彩条布包裹起来,...
记者昨日获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安康市文物普查队在汉阴县境内新发现一处秦汉古采砂金的竖井式矿洞遗址。 据介绍,该矿洞遗址位于汉阴县双乳镇月河北岸的阶地之中,是村民在挖土时发现的。在挖土的断层中清晰可见直径0.9―1.2米的竖井两个,其内填充大量的砾石和沙土,还有少量的其它杂质,形状和颜色明显区别于周围的原生地层。考古专家称,此次调查发现的秦汉时期砂金竖井遗址,是古代矿址调查中的重大发现。
继考古人员近日在沈家山建筑工地发现西汉夫妇合葬墓后,昨天他们对前天下午因突然下雨而暂时未清理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墓时,发现这也是一座西汉时期墓葬,并清理出了一套陶灶等,初步推断是平民墓。据悉,这也是此次沈家山古墓葬发掘首次出土陶灶。 西汉墓出土袖珍陶灶 在该墓坑东北角,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比较小的陶灶。它和农家使用的灶台比较像,长约30厘米,两端宽度不一,分别为11厘米、14厘米。经清理,...
施工中意外发现古墓 1983年6月9日,象岗山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的工地上,工人们在施工中意外发现了一处巨石封顶的地下建筑。具有文物保护经验的省政府基建办公室邓钦友科长马上打电话告诉了文管会考古队。 经过仔细研究和探墓,当时的广州市文博学会会长麦英豪与黄淼章、陈伟汉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处地下建筑是一座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但陪葬品丰富,而且从未被盗掘过。 古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墓葬,其南面有长约20...
曾遭盗挖,墓穴损毁严重,大部分文物失踪 现场遗留铜灯、剑鞘等,墓主生前疑是官吏 西汉夫妻合葬 西汉夫妻合葬墓挖掘现场 昨天上午,在平山堂东路北侧沈家山的瘦西湖西苑施工现场,一座西汉时期的夫妻合葬墓被掩埋地下2000多年后重见天日。这座全部利用金丝楠木制作的西汉墓葬,虽然遭遇过盗挖,但现场依然遗留下一只铜灯、一把剑鞘、一面破残铜镜、一只漆器残件,以及数十枚五铢铜钱。市考古队工作人...
我国西汉政府在西部开辟的最大屯田区“北胥鞬”,近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图木舒克市北面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被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大片汉代官署遗址群,可以认定是“北胥鞬屯田田管署”遗址。 “北胥鞬”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据历史记载,汉宣帝时,中央政府派遣官员治理鄯善以西数国。当时南道诸国尽皆归汉,只有北道...
早期环保灯——彩绘雁鱼铜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1985年出土于山西平朔,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180厘米 宽125厘米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两位老人正在观看铺垫古墓的砖块。本报实习记者王苡萱摄 5月8日,通州区潞城镇东堡村在翻修一条排水沟时,发现一个汉代古墓群。前天开始,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对其中的两座古墓进行了发掘,并于昨天中午结束工作。据专家介绍,古墓中出土了一个保存完成的汉代陶罐。 据通州区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介绍,5月8日,通州区潞城镇东堡村在翻修进村公路旁的一条排水沟时,挖掘出了一些汉代古墓中常见的青砖。现场施工人员赶紧向东堡...
吉林市文化局考古人员近日在桦甸市苏密沟乡兴林村新发现了一处石刻遗址。据专家推断,该石刻遗址应属西汉早期,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 据考古人员介绍,此处石刻分为两个区域,一处面积约两千二百平方米,现暴露出的石刻为七处;另一处向西约三百米,面积约为一千八百平方米,已暴露出的石刻有二十八处。此外,专家称,在近四千平方米的范围内还有多少石刻隐藏于地下目前尚不清楚。 专家介绍,这些石刻的加工方法很独特,有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