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考古人员日前在我国隋唐时期重要窑址——河南巩义窑址保护控制地带内,新出土数以万计的唐代瓷片和大量基本完整或可复原瓷器,为巩义窑址瓷器生产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实物资料,并对进一步探寻瓷窑和作坊遗迹分布提供了线索。 巩义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部,由分布在白河两岸的一系列窑址组成,是我国隋唐时期一处重要的烧制白瓷和唐三彩的古窑址,也是青花瓷的发源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
在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淮北柳孜成为当时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重镇和货物集散地。在隋唐大运河出土的众多精美的隋唐至金元时期的瓷器与残片中,有一种被誉为“饶玉”的白中略微泛青的、酷似中国古代白玉质地的青白瓷,特别值得推崇和关爱,它就是我国宋代著名窑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青白釉莲纹葵口碗。高7.2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5.9厘米。 碗敞口,口沿呈六葵口,斜直腹、浅圈...
记者25日自当地文物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发掘工作出现新亮点,已出土4万多个模制泥佛泥塔。 亥母寺洞窟遗址历史悠久 模制泥佛泥塔是武威藏传佛教寺院一项悠久而古老的僧艺作品,自西夏至明代,该项俗称“擦擦”的僧艺不断传承和发扬,艺人辈出,模制泥佛泥塔既有藏地传统继承,又具有武威佛教的独特内蕴。今天,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新出土的4万多个模制泥佛泥塔,...
巫山县大水田遗址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圆形的土坑墓内,墓主人蜷身而卧,他身下的土层中,与众不同地呈现出了被火焚烧过的痕迹,清晰可见。昨天,来自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消息,首座拥有火烧痕迹的大溪文化墓葬,在我市巫山县大水田遗址出土。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墓主人死后尸体被焚烧?除了常见的陶制随葬品外,这个遗址里还出土了哪些随葬品?巫山县大水田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代玉彪一一揭开谜底。 ...
日前,在海州城隍庙复建工程工地出土了一方古代石碑。经在场的海州区文物监管员陈立新及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彬、刘阳仔细辨认,确认碑文为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题,碑名为《浚蔷薇河工完告文》,圆额,碑面长190厘米,厚21厘米,宽85厘米,刻于明嘉靖二十四年三月。 陈立新介绍,他们第一时间便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看到石碑时,一面碑首为六字篆文,认出‘城隍庙谢’四字,我们初步推测这是明代...
石碑正面碑文清晰 当地村民在解读碑文 10月11日,湖南省资兴市兴宁镇枫枧村邝家冲组的村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无意间挖出一块康熙年间所立的禁伐育林叙事石碑。据考证,这块石碑距今整整310年,是资兴市境内发现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林业保护石碑。 该石碑呈长方形,高约1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用本地青石雕制,碑文清晰可见。石碑正面刻有“世代荣昌。禁长风龙树株碑。皇清康熙...
连日来,华容县文物管理所配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对蒙华铁路华容段沿线涉及到的7处古墓群和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和抢救性发掘。 蒙华铁路华容段途经万庾镇、章华镇、三封寺镇、三封工业园沿线29个村场,全长约33公里,红线内征地2189亩。为配合蒙华铁路(华容段)煤运专线建设,上半年,华容县文物管理所协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蒙华铁路华容段施工范围进行了前期地下文物调查,确定该县境内共有7处古墓...
出土的“大顺通宝” 根据《蜀难叙略》记载,张献忠攻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曾强行推行自己的钱币“大顺通宝”。然而,王朝的昙花一现也使得“大顺通宝”淡出了流通市场。 近日,成都七中天府校区结束3个多月的考古工作,上百座明代墓葬的集中发现成为考古发掘的亮点,其中还出土零星的“大顺通宝”,这些与张献忠“江口沉银”同时代的钱币,能够佐证这些墓葬中最晚的为明末修建,而该区域在当时属于张献忠的占领区...
2016年是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我市按时间节点进行着普查的各项相关后续工作。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市新增文物674件。经省普办协调和省文物局批准,我市普查办于2016年6月15日、16日聘请河北省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对新增近现代文物进行藏品等级鉴定;7月13日、14日聘请河北省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对新增陶瓷器、石造像进行了藏品等级鉴定。9月2日,藏品等级证书正式下发。经过专家认真而...
河北临漳县农民日前犁地时出土一石狮造像,13日,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其为东魏北齐时期的产物,距今已1400多年。 犁出石狮造像的农民为马营村郭树平,当有人听说他犁出值钱的宝贝时,多次找他出高价购买,都被拒绝。郭树平主动与文物部门联系,上交了造像。 石狮造像造型独特,品相完好,工艺精湛,比较罕见。邺城考古队专家研究初步认定,石狮为汉白玉石质造像,是东魏北齐时期产物,推断其为佛前护狮。...
工作人员对出土的擦擦进行归类装箱。(“擦擦”一词据说是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 考古人员在亥母寺洞窟遗址内进行发掘 今年初开始的甘肃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取得重大进展,出土了4万余个擦擦和大量经文残片,并且出土了一幅唐卡。
10月11日,乐陵市西城街道潘家村盘河北侧加油站施工现场,施工队在挖槽时发现一民国时期墓碑。经该市文物局有关专家考证,该墓碑系民国二十一年制作,刻工精良、图案清晰,字体工整,碑体长268公分,宽45公分,为抗战名将宋哲元为其祖父宋槃而立,碑文由清末状元刘春霖提写。 宋哲元,字明轩,1885年10月30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廿三日)出生,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毕业于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1...
考古人员在亥母寺洞窟遗址内进行发掘。连振祥 摄 今年初开始的甘肃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取得重大进展,出土了4万余个擦擦和大量经文残片,并且出土了一幅唐卡。 “目前已出土4万余个擦擦,这是甘肃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第一次发现数量如此众多的擦擦。”甘肃武威亥母寺洞窟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雪野介绍,除了众多的擦擦外,还出土了经文残片,有西夏文、梵文、藏文、汉文等...
宴享图 其中金代的纪年墓葬,为金墓断代研究提供了又一座准确年代标尺 10月13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获悉,为期一年的汾西郝家沟金元、明清时期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考古工作者比较完整地清理了172座墓葬,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套)。 郝家沟金元、明清时期墓地位于汾西县永安镇郝家沟村北山梁上。2015年7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在施工取土过程中,发现了1座精美的金...
唐墓葬中出土的“饺子” 考古发现: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编号为301号的墓中,出土3个灰陶小盌,盌中各置一只饺子。饺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腰宽1.5厘米,皮是麦粉做的,与现代所吃的饺子完全一样。1989年,在对阿斯塔那墓地再次发掘时,从一座墓中又发现了水饺。 饺子,古人视之为小吃,归为“点心”类食物。据《酌中志》记载,明代,正月初一宫中要“吃水点心”。 据考,饺子的出现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