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浙江省苍南县蒲城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渔寮乡崇安村尖山烽堠进行杂草清理,发现了明代卫所烽堠营房和草架墙遗址。 尖山烽堠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建,隶属壮士所所辖。远望形如双驼,烽墩分立东西两侧,中间为营房、草架。北面地势较陡,东、西烽堠北侧均置基座,基座块石垒砌,南面留出空地作为活动场所。 烽堠顶部略小于底座,立面呈梯状。内侧块石伴碎石、黄土砌成椭圆形,外侧墙体用块石垒砌,平面呈外方内圆...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六祖惠能结草搭庐隐匿十五年修道遗址,在广东广宁县宾坑镇榕村旧寺被发现。十四日广东肇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国宗表示,六祖避难十五年有“龙龛寺文碑”保存在广宁县博物馆。 禅宗六祖惠能为广东新兴人氏,其故乡国恩寺与广州光孝寺(原名“法性寺”),韶关南华寺(原名“宝林禅寺”)并称&...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河北省临城县境内发现了3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经过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的考古工作者对这3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冥器。目前,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 3处遗址分别位于临城县的方等村、黑沙村和解村,发掘面积共计7000平方米,遗迹遗物非常丰富。方等村和黑沙村遗址为战国秦汉时期生活遗址,发掘出土的有陶壶、陶罐、陶盆、...
昨日,记者从红寺堡文管部门了解到,红寺堡开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太阳山镇发现一处大面积汉代遗址。 这处遗址位于太阳山镇水套村西南约2公里的一处山沟里,面积达2平方公里。遗址内散落着大量灰色、红褐色的碎陶片,部分陶片上面刻有精美的绳纹图案。普查人员对部分陶片进行了简单的复原,发现个别陶器高度达80厘米,胸径达50厘米。据介绍,目前这处遗址的性质和用途有待断定,普查小组正在积极联系自治...
22日,记者从九江市文物部门了解到,文物人员近日在德安县吴山乡彭家山发现一处商周时期遗址。 该遗址距德安县城约20公里,依山傍水,东南约150米,西北约80米,在遗址断层发现堆积厚达1米左右的文化层。目前,出土的文物有泥质红陶和磨光石质生产工具等。该遗址的发现,说明德安在远古时期就是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又是中原和南方、长江上下游文化交流的结合点,为探索中原文化南下提供了宝贵资料。
昨(20)日,记者从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叫化岩遗址发掘成果汇报暨专家座谈会上获悉,为期3个多月的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内第一批考古发掘发现库区内叫化岩遗址的年代应该在距今4700-5000年之间。这是川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填补了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川南地区的空白,并可将川南地区的历史上溯2000年。 叫化岩遗址和长沙地遗址均位于屏山县楼东乡沙坝村三组,地处金沙江北岸,2007年向家坝库区内文...
“南越王宫博物馆今日终于奠基,可以说,它将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又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长期性的文化地标建筑。历史上,镇海楼是明代的广州城标志性建筑,建国后60年有两个文化地标的建筑,一个是南越王墓,另一个就是今天的南越王宫博物馆。”昨天,广州考古专家麦英豪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奠基仪式上说。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和广州市长张广宁等,出席了奠基仪式。 备受关注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奠基仪...
记者25日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获悉,文物普查队员近日在位于川西北地区的阿坝州若尔盖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专家推测,该遗址为游牧民族的临时居住遗址。 据阿坝州文化局田雨介绍,此次发现的协玛坚(藏语译音,意即沙子地)遗址位于若尔盖县阿西乡阿西村南约5000米的草地中央一处低矮山梁上。遗址东、西、南三面均为沼泽水草地。遗址面积较大,呈南北走向,由连续不断的大小沙窝组成不规则的长...
西河滩遗址位于肃州清水镇中寨村七组村西,处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岸的二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部分保留在夹杂有第四纪黄土的沙砾堆积中。其东部现为耕地。 该遗址在过去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得到保护。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施工建设,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2003年6月至9月,历时两个多月,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处早期四坝...
洋河古民居 “寻找的不仅是记忆,传承的不仅是文明,呵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按照统一部署,从2007年4月份开始,我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我市各县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文物调查工作,据初步统计,在这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中,我市已经新发现110多处古遗址、古建筑和古墓葬。 “这次普查是最全面的!” 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从...
6月21日,游客在嘎仙洞古遗址参观。 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嘎仙洞古遗址,以其确认为我国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族起源地等重大考古发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国内外学者和游客数十万人次前来考察、参观。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6月21日,游客在参观嘎仙洞古遗址。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6月21日,游客在参观嘎仙洞古遗址。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2009年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论坛围绕“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主题展开讨论,形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共识如下: 一、考古遗址公园立足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加强遗址保护、深化遗址展...
“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于2009年6月11至12日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召开。论坛以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主题,交流大遗址保护先进经验,分享大遗址保护实践成果,共谋大遗址保护利用可持续性发展大计。童明康副局长作总结发言。 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副司长陆琼分别主持了上、下午的会议发言。
单霁翔同志在2009年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他说,大遗址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的任务长期而艰巨。在实践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伴随着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决策,大遗址保护逐步迈向更加崭新而广阔的天地。 他指出,目前在大遗址保护的思路和方法上,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规划性保护;从补丁式的局部保护到着眼于遗址规模和格局的全面保护;从单纯的本体保护...
近日扬州晚报报道了考古部门对宝应县夏集镇双琚村一商周古文化遗址进行再勘察的消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久海昨告诉记者,此次考古调查已于前天结束。根据实地勘察,此处文化遗址是春秋晚期的。 据介绍,经缜密测量,此处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约2米。考古人员此次对文化层钻探后发现,该文化遗址为春秋晚期一般居民居住场所,可能是宝应最早的祖先居住处。从遗存来看,这里没有古代城址的迹象。 该处文化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