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釉印纹双系壶,高26.6cm,口径14.9cm,底径11.2cm。 壶盘口,束颈,丰肩,敛腹,平底。通体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纹,肩部堆贴兽面衔环装饰,两侧各立双系。肩部模印网纹,网纹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纹一周。 双系壶在西晋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在湖北武汉7日举行的“海外回流精品文物展”展上,由日本回流的中国国宝级文物“商代礼器盉壶”展出。 此次“海外回流精品文物展”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展出商代盉壶、商代兽面纹青铜鼎、西周出戟兽面纹提粱卣、西周青铜方罍、春秋龙耳青铜对壶、战国填红漆青铜勾连纹豆等11件精品青铜器。 记者在展出现场看到,重点展出的“商代礼器盉壶”,高约20厘米,呈三角状,腹...
点彩执壶点彩执壶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最初的造型由青铜器发展而来,作为一种酒具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日用生活器皿,执壶在唐宋元明清的各个窑口均有烧造,且极具时代特征。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 蚌埠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长沙窑点彩执壶(见图)。该壶口径5.5厘米,底径9厘米,高28...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西汉,高32.5cm,口径14.2cm,底径13.6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双系,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颈、肩及腹部划有弦纹5道。 此壶造型敦厚古朴,纹饰简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成熟青瓷过渡期的产物。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
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西汉,高35.3cm,口径13.5cm,足径14.3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对称塑贴铺首。壶身刻划弦纹数道。壶外通体施酱黄色釉,釉色浓郁古朴,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 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鉴,花纹具有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出汉代釉陶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多以绿、黄褐或棕红色为主,釉面的...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西汉,通高64cm,口径21cm,足径24cm。 壶撇口,粗颈,圆腹,腹部对称置双环形系,高圈足。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下为彩绘缠枝花纹。圈足上绘弦纹3道。 此壶色彩丰富,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彩。颜色鲜艳,历经两千多年...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青釉刻划弦纹双系瓷壶,东汉,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这种青釉瓷器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进步,但与成熟的...
绿釉铺首耳陶壶,东汉,高25.5cm,口径13cm,足径15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对称铺首,扁圆腹,腹下承以外撇八方高圈足。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器身刻划弦纹数道。 此壶造型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是随葬用品。 在我国,低温铅釉的发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汉代已相当普遍。它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
绿釉凸花狩猎纹陶壶,东汉,高25cm,口径9.8cm,底径10.2cm。 壶撇口,粗颈,鼓腹,胫部渐收,平底。灰白色胎。通体施绿釉,釉色匀净光亮。腹部凸雕狩猎纹,可见林中飞奔的龙、虎、羊等。 战国至汉代的工艺品上流行使用狩猎纹,表现的内容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以及水陆攻战等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汉代的陶器上多采用凸雕的方法装饰这些纹样。 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
黑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11.5cm,口径6.5cm,足径8.2cm。 壶口微外撇,口沿两边置双系。长颈,下部渐广,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镂有八个小孔。底外凸。造型规整,胎薄体轻,表面经过打磨,光泽可鉴。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商,高22cm,口径9.2cm,足径9.2cm。 壶口微内收,口以下渐广,下腹饱满,圈足。肩对称置圆孔系。与系对应的圈足上有两个圆孔。通体雕刻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图案清晰,雕刻技法娴熟。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现已修复。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