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工地的大坑中全是青花瓷碎片,年代大约是晚清时期。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摄 工地里还发现了产自日本的青花瓷碎片。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摄 近日,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在长堤大马路大三元酒家地块发现了近万件青花瓷器,瓷器均为日常生活用器,包括碗、杯、碟等,时代以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为主。其数量之多在以往广州古城考古中极为少见。“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日本瓷器,说明当时已经有日本瓷器出...
凤凰卫视3月2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26年,在山西运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正在展开着一场考古发掘活动。考古人员经过一个半月的辛苦发掘终于认定在这个村庄中的遗址,是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 更为惊人的是,在众多陶片与石器遗物中,考古人员找到了半个蚕茧,并发现了平整的人工切割痕,经专家鉴定,那半个蚕茧确是一种家蚕的茧。由此证明,中国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懂得养蚕抽丝...
根据最新考古勘探与调查,考古人员初步认定在西安市北郊古代渭河河床上发现五座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古木桥,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长达880米,堪称“丝绸之路第一桥”,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具有纪念碑式的标志意义。 知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根据现在考古发现的情况看,横亘于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两座城址之间的“一号桥”...
本文摘自《中国文化报》2013年2月21日第3版,作者:高蒙河,原题:考古史上那些无法挽回的故事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许都是正确的,最起码是我们认为正确才去做的。正如现在我们看100年前人们所做的事情一样,100年后我们的子孙也会看到我们做的事情——大部分竟是那样滑稽可笑,匪夷所思。因此,未来的考古学家极有可能会得出当今考古学家的大量发现和研究,简直是挥霍人类宝贵遗产的结论...
现位于广东省科学馆内那口号称“越王井”的古井其实为后人筑建,而被博物馆人称为真正的“越王井”却藏身在忠佑大街儒良书院地下被回填保护……昨天,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向本报记者独家解密了该馆的最新发现和研究结果。 据悉,南越王宫博物馆明年将实现所有遗址的全面开放,成为广州城市中心区读尽两千年岭南城市记忆的中国第一“考...
为迎接世界遗产中心专家现场评估考察,近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旺考古队正式进驻汶上南旺,标志着2013年度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根据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计划,今年年度考古发掘任务首先进行邢通斗门、许建口斗门的考古发掘的拓展,重点是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的考古发掘。在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考古发掘中将重点揭示明清闸体结构、解析其运行机理,为三闸的保护维修提供详实...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18日举行首次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工作。考古专家肖发标告诉记者,潜水员当日成功发现一处沉船遗址。 据介绍,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潜水探摸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是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文物专项探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
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于3月14日揭晓。本年度评选活动自2012年11月底启动,经发掘单位申报、中国文物报及专家推荐、国家文物局审核,评选活动办公室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我国境内进行发掘的合法考古项目中,遴选出43个候选项目进入初评,并于2013年2月27日将候选项目资料在本报和中国文物信息网予以公布。初评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全...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有古人类?这一直是国内古人类学家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201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栾川县伊河南岸孙家洞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当年10月,这里发现的古人类被称为“栾川人”。 “栾川人”是在河南境内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直立人(猿人)化石,专家称这一发现前推了中原地区古人类的生存历史。“栾川人&...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元中都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河北将对元中都遗址开展长期、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以及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 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是蒙元时期的四大都城(哈剌和林、上都、中都、大都)之一,是河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之一,是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见证和遗产。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