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祖陵作为江苏省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于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隔10年,我们对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做好新时期明祖陵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如何使明祖陵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同而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行列,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明祖陵虽为衣冠冢,但作为明王朝的“祖宗陵”...
12月5日至8日,河北省文物普查队在武强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周窝镇周窝村南有一商代古村落遗址。这一发现将武强县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了1000年。 武强县周窝镇周窝村南的商代远古村落,面积在4万平方米左右。在5米以下的地层深处,河北省文物普查队队员发掘出大量的甗、盆、罐、簋等古代器皿残片及灰土、骨头等物品。 据省文物队的徐建中介绍,该古村落的年代应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在黄河的冲积下被深埋在深...
丰宁满族自治县建有一座以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扎根承德农村的知识青年为专题的展览馆,收藏的200多件展品再现了当年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知青生活。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高潮,天津、北京、南京以及承德本地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数十万人纷纷来到围场、丰宁、隆化、...
昨天下午,《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中信出版社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再度批判了当下的通俗历史写作的庸俗化倾向,而书评人杨小洲则认为,“通俗史写作有山寨化趋向。” 在昨天的会议中,与会者都对明年年底将首次出齐的《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19部)表示了认可。 而张鸣则对当下的通俗历史写作表示很不满意,“我小时候读过林汉达先生的《东周列国故事...
光绪的死因存疑百年。日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公布,国家有关部门历时5年,通过对光绪头发、遗骨、衣物进行检测化验,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11月18日,本报刊发的《揭秘光绪死亡档案》,从清宫档案角度披露了光绪帝生前死后的隐秘。文章见报后,很多读者来电询问,如今确认光绪是中毒而死,所检测的遗骨是重新打开光绪棺椁提取的吗?光绪的陵墓在1938年曾经被盗过,其尸骨在当时...
歙砚石品,林林总总,其中尤为名贵、稀缺和神妙者,当数“庙前青”。此类歙砚通体青碧,宛如绿玉,呵气生水,温润细腻,在当今的古砚收藏者中闻名遐迩,但在悠久的砚史上却有一个逐渐被发现和认知的过程。也许,对“庙前青”的考索探微,迄今还没有终结。 早在北宋,随着以婺源龙尾山为中心的多处歙石矿峒的开发,时人已将歙砚列为海内名砚。在诸如唐询、米芾、高似孙、苏易...
《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说,记者从位于山东济宁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处了解到,该项目将创意规划方案的征集时间延长到明年3月1日。规划处的工作人员称中华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 被舆论忽视了大半年的“中华文化标志城”终于又进入公共视野,原来人家建设的步伐始终就没有停止过。“肯定要建”的强硬底气不止一次表达过。早在“两...
崇陵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
“恐龙之乡”又有新发现。记者11月28日从自贡恐龙博物馆获悉,11月中旬在自贡板仓工业园区工地发现的恐龙化石被证实属于晚侏罗纪上沙溪庙组恐龙化石,距今1亿4千多万年。 当时,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对排水沟安装工程实施爆破,一名工人发现“一块岩石结构与平时的不一样”,周围的工人立即围过来,“表面有痕迹”,“有点像恐龙骨头...
我还活着,但已被拆散了——上海历史博物馆自白 上海市的历史很短,但作为中国的现代城市,它的历史也许最长。保存和展现这个城市历史记忆的博物馆,随同上海的拆迁而不断沉浮,自己的历史反而一直被别人攥着。 我叫上海历史博物馆,我还活着,为了保存和展现上海的历史。你可能很久没听过我的消息,也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我的存在。 这8年,我被拆散了,我的宝贝文物大都存在上海郊外的文物仓库里,我的办公室在延安西路最...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逐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