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西汉 照明用具 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高53厘米 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
汉 西汉 压席用具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高9.8厘米 汉代室内家具种类不多,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物,但需要铺席的地方却不少。为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就在其四隅置镇。汉镇绝大多数做成动物形,鹿是喜用的造型之一,因为“鹿”与“禄”音同。这件卧鹿铜镇,背嵌大货贝,实用性和装饰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汉 西汉 盛酒器 高14.6厘米、口径19.7厘米、底径19.3厘米 这件铜尊呈筩形,熊形足,盖上有环和三飞鸟,器底嵌银铭文,四身鎏金,虽磨落很多,却仍显示了汉代铜器制作中发达的鎏金工艺。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镀金方法。起始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更加兴盛。金不易氧化,且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因此被用于金属器物表面加工。 在汉代,酒一般贮藏在瓮、榼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尊里,再用勺...
汉 新朝 照面用具 1951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直径186厘米、边厚0.6厘米 汉代是中国铜镜使用更加广泛的时期,种问繁多,制作精巧。这面铜镜,镜背辈金,饰有羽斟、灵兽和规矩纹等图案,构图繁复细致,流畅生动,是汉代规短纹铜镜中的精品。镜外缘篆书铭文“中国大宁”等53字,反映出希望国家统一和安定与繁荣的愿望。
唐 度器 1958年湖北省武汉市唐墓出土 长29.71厘米、宽2.3厘米、厚0.2厘米 唐尺的质地有铜、木、牙、铁,装饰手法有雕花、镂刻、鎏金、错银,纹样有人物、花卉、禽兽等。在有的墓葬里,唐尺与铁剪放在一起,显然是表现死者生前裁剪服装时所用之物。此铜尺正面等分二段,一段刻五寸,未刻分,另一段刻一条龙纹,尺的一端有小孔。
唐 照面用具 直径19.5厘米 隋唐时代使用龙纹已非常普遍,不只出现在石刻、壁画上,实用器皿也多用其作装饰图案,唐代盘龙镜是其典型代表。这件盘龙镜为单龙图纹,一龙蟠曲飞腾,跃入苍穹,张口舞爪,回首向钮作吞珠形态,云纹缭绕,灵活飞动,把人们想像中的神物刻画的雄奇莫测。龙纹镜在唐代诗文中不乏记载,最著名的是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扬州进贡的龙纹镜。它青莹耀目,势如生动,唐玄宗看后十...
唐 照面用具 直径12.2厘米 此铜镜呈圆形,但形制特别,镜背是一幅山水人物浮雕,以镜钮作崇山峻岭的中心,山石间水流汹涌。镜钮右有一人,头束高冠,身着长衣,静坐于岩石上,双手持笙悠然吹奏。镜钮左侧有一只展开双翼,尾羽高翘的凤鸟。钮上下各有一只禽鸟,或在山谷间翱翔或立于岩石之上,仿佛被清雅乐音吸引而至。 唐代,在上层统治者的狂热追求和大力推崇下道教发展兴盛,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唐 照面用具 直径19厘米 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说的是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不死之药,其妻盗食后成仙奔入月宫。嫦娥飞向月宫后,有的诗文说她化为蟾蜍,成为月精,在月中捣药。但是唐代月宫镜中,表现的多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桂树,仪容美丽的嫦娥飞升向上,振袖曼舞,衬托着飘荡的彩带和流云,还有白兔握杵捣药及一只跳跃的蟾蜍。
唐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照面用具 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 直径23.9厘米 圆形,圆钮,纹饰华美,以螺钿镶嵌而成,螺片光泽莹润。镜钮上方正中位置是一棵花树,右边树梢上悬一轮明月。钮两侧各有一位身着宽袍大袖的男子坐于树下,他们伴着清风明月、落英缤纷、禽鸟啾啾,一人弹阮,一人把酒欣赏。执杯人面前有一盆一壶,身后立有侍女。在钮的下方,山石、水池错落,并有禽鸟起舞。螺...
唐 照面用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直径19厘米 唐代铜镜的铸制手法有许多创新,出现了被称为“特种工艺镜”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饰片用胶漆贴在镜背,其上再髹漆数重,晾干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组成各种纹饰既与漆面平齐,又各自显露了出来。中国的金银平脱技术生产较早,但用于铜镜则始于唐代。金银平脱镜纹饰以花鸟居多,因金银具有鲜明的色泽,整个铜镜...
唐 照面用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直径25.3厘米 有关神仙的题材从汉代至唐代,在铜镜上一直未间断过。汉代人希望羽化成仙、长生不死,于是西王母、东王公等神仙人物像便频繁地在铜镜上出现。到了唐代,神仙人物有的跨鹤骑兽,有的乘云飞升,有的月中起舞,有的吹笙引凤;神乎其神。此镜仙人飞升的姿势,以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表现衣饰的飘逸,加上身下的云气和仙山,一副凌空飞翔的姿态便...
汉 西汉 兵器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 铍首长72厘米、箍长13.3厘米,鐏长28厘米 这件铍的柲已朽烂,复原后通长2.9米。铁长铍有长刃,兼具矛、剑的优点,较其他兵器有更强的杀伤力,在当时是一种较先进的武器。齐王墓随葬坑出土的铁长铍在数量上仅次于戟,说明它在当时武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汉 西汉 兵器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 长15厘米、宽16.6厘米 铜弩机出现于战国早期,到了汉代,其结构逐渐完善,有铜廓(机匣),其中的机件有望山(照门,类似现代瞄准器上的标尺)、悬刀(扳机)、钩心(又名牛,即棘爪)和两个贯穿各部件的轴孔,使之组合为整体的键。此件鎏金铜弩机尽管锈蚀,金有剥落,机件也有遗失,但仍显示了汉代弩机的基本结构和制作工艺。机上...
汉 西汉 兵器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 长22.5厘米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几乎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大的诸侯王国甚至“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中央直辖的仅有十五郡。这些王国的官制同汉中央官制相同或相似。其国王在用人方面有很大的权力,有较为独立的司法权,还有权发兵,拥有能够为自己所控制的军事力量。山东临淄齐王墓随葬坑出土的兵器,数量众多,种类...
汉 西汉 货币 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直径2.3厘米 西汉前期继承秦朝的币制,政府仍铸“半两”铜钱,同时允许诸侯王、大工商业主自行铸钱,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汉半两重量比秦半两减轻,俗称小半两。小半两铜钱是西汉前期的主要货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