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文物网郑州讯(记者 王蔚波)2013年10月24至27日,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六次年会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古都西安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以周秦汉唐为中心”,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文物局协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六次年会开幕式 王蔚波摄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人王巍宣读了宿白先生的贺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故宫博物院院长...
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3)磁山文化时期 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
连日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名专家和学者走进前锋区大良城遗址,对它展开了专项文物调查。 据了解, 大良城位于前锋区小井乡方山顶上,古时方山四周岩石陡峭,海拔高度429米,相对高度达100米,是驰名巴蜀的古代战场,离广安主城约40公里,为广安的旅游景点之一。据可考证的史料记载,大良城始筑于唐,成于宋,名于南宋。有18道门,每道门建筑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是单拱成门,有的双拱成门,有的是独门,有...
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三门峡落幕 本报记者 吴烨本报通讯员赵利英 黄云启 10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和三门峡市主办,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天鹅之城三门峡市圆满落幕。 借助仰韶论坛这个平台,李新伟、唐际根、Monica Smith等50多名国...
了解我们曾经的生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 考古等同于挖宝吗?考古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10月20日—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来自一线的考古专家、高校的学者以及考古爱好者,就公众考古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交流。 “考古学和考古学者还缺乏和公众的沟...
30余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考古专家学者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上与学生、群众和媒体人员面对面地讲解、讨论新兴的公众考古学。 仰韶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中最早被发现发掘的史前文化,是展示我国史前初现文明曙光的重要见证;仰韶遗址是我国目前最早发现灿烂彩陶文化生成、发展、传播的重要考古遗址。 据主办方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介绍,公众考古是近年来在我...
近日,考古人员在埃及发现了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一个医生的石墓,根据墓的大小以及墓上的象形文字推测,墓主生前地位极高,可能是当时医生的头。在古埃及,医学和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医生同时也是祭司。古书记载,他们研究出了600多种药、800多种手术程序,有些沿用至今。(每邮)
中国古都学会日前认定河南开封市曾是夏朝都城,这使得有着“七朝都会”之称的开封荣升为“八朝古都”,而其最早建城时间也被大大提前。该学会的研究成果显示,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朝的第七位王杼将都城迁至老丘,定都200余年,而老丘经考证为今开封市区东二十余公里的国都里村一带。 河南三门峡首次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墓葬 日前,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一建设...
考古人员在唐宋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发展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不同于一般河段河岸堆筑而成的梯形河堤,此次发掘出的汴河河岸是夯筑而成的,直立陡峭的河岸,非常便于停船,具有人工运河码头驳岸的形态特点,应该是北宋时期南京...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21日在河南三门峡举行的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上表示,公众考古在中国由来已久,考古已成为一种公众参与越来越多的活动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公众考古一般都说是来自英语的概念,这不全对。其实在中国,早就被苏秉琦叫做考古学的大众化。”高蒙河称,与西方相比,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出现,至少具有同步性和原发性两个特征,公众考古在中国本土发生,并不完全是西方公...
“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三门峡举办。孙自法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10月20日在仰韶文化遗址所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来自一线的考古专家学者和高校及社会上的考古“达人”相聚一堂,共商公众考古事业发展大计。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
甘肃省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瑞栋今天有点激动。这位76岁的老专家对于今天下午在兰州大学宣布的一项考古成果十分感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利用遥感技术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发现了10处以上的古代遗址;而他自己则为发现几乎同样的一处古代遗址用了10多年时间。“当年,要是能用你们这项技术,也不用费我10年功夫了。” 得来全不费功夫 宁瑞栋老人的感...
“2013年海峡两岸考古遗存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0日在福建博物院举行。来自两岸的数十位专家齐聚一堂,就“海峡两岸考古遗存与海洋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此次会议邀请到了港台地区和大陆各沿海省份的考古专家参会。会上,两岸专家分别就各自考古研究工作作了报告,并就海峡两岸考古遗存、海洋文化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此次会议为期三天...
10月16日,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在甘肃兰州向外界宣布,通过遥感技术与传统考古手段相结合,我国考古人员在古丝绸之路重要干道瓜州(安西)—沙洲(敦煌)段上,发现5处古城遗址,2处民居村落中的13处房址遗迹,1段古渠道遗迹、1条古道遗迹和1处陶窑遗址,并对其规模、形制等进行了精细的勘测。参与此次勘察的考古专家表示,新发...
近日,在三门峡市区发掘出了一处墓葬群,现场出土陶壶、铜镜等文物近百件。据考古人员称,该墓葬群包括11座墓穴,均属晚唐时期,距今1000余年。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立超告诉记者,该墓葬群是在对某在建小区进行考古勘察时发现的,发现的11座墓穴,为南北走向,由台阶式墓道和土洞墓室构成,带一至两个天井,现场出土了陶壶、铜镜、铜簪、瓷碗等近百件珍贵文物。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