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外形: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兽面衔环。有盖,盖面微拱,饰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三鸭形钮鼎立。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弋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圈足饰菱纹和四瓣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65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发掘出土。发掘人李复华。
外形:青铜,浅胡,栏基三穿,两面饰饕餮纹,内有一桃形穿。内上有一椭圆形穿,并阴刻有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
外形:青铜,盖面微拱,三鸟形钮。颈稍敛,溜肩,鼓腹。肩饰兽面衔环双耳,壶身错银,通身饰云水纹,卷云纹。圈足,饰嵌银水波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72年四川博物馆在四川省涪陵小田溪发掘出土,发掘人何国涛。
外形:十四枚编钟,大小依次递减,长方形鼻钮,两铣下垂,口不齐平。舞部饰云纹、雷纹,篆带饰涡纹,鼓面饰蟠虺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甬、衡饰三角纹与涡纹。舞部及两枚之间有剔凿的槽,有的透空。其中八个编钟的钲、于、铣部有错金纹饰。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在四川省涪陵小田溪发掘出土。
大坪子墓地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6月13日,昭化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昭化大坪子汉墓考古发掘详细情况向外界通报。历时半年的考古发掘,位于昭化区的大坪子墓地主要发掘工作已告一段落。截止目前,已发现墓葬79座,其中以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土坑木椁墓为主,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各类随葬品1100余件(套)。 2013年12月初,昭化古城一工地施工现场(昭化镇城关村大坪...
6月14日是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为了寻找万州的历史记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记者于6月5日前往武陵大丘坪墓群消落区发掘现场,让更多市民了解万州相关的文化遗产。 武陵镇位于万州西南部长江边,距城区约37公里,处于万州、石柱与忠县交界地,辖区内有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和古墓群,其中既有作为峡江地区中小型古市镇代表的涪溪口遗址和下中村遗址,也有以大丘坪墓群和柑子梁墓群为代表的、延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大型古...
屈姓是一个多来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出自黄帝后裔。 河南屈氏宗亲会会长屈华说,屈氏后人公认的得姓始祖是屈瑕,他是楚武王的儿子。春秋时期,因其政绩显著,被封赐于屈邑(今湖北秭归),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屈”为姓。 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之一,屈氏家族显赫一时。这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是三闾大夫屈原,他也是屈瑕的后人。 作为楚武王的本家,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
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截至5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城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73座,出土随葬器物900余件(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的万靖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5月26日,已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73座,其中已抢救性发掘保护墓葬56座,其余墓葬亦正在或即将展开抢救性发掘清理保护。 在已完成清理工作的56座墓葬中,包括43座土坑木椁墓、10座砖室...
基本信息 作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 出版时间:2013-9-1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版次:1 印刷:2013-9 印次:1 精装: 25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9787501038114 内容简介 2005年11月~2006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潜山林新发掘战国至秦汉时期墓葬96座,本报告详实系统地报道了这批资料。叶润清编著的《潜山...
作者:杨宁宁 责任编辑:郭沂纹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1版1次) I S B N :9787516138847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是中国最为动荡也是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食客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产生并迅速兴盛壮大。随着秦汉国家的统一强盛,食客走向分化和衰落。本书从历史、文化和文学的视角观照该历史时期的食客,有对食客嬗变轨迹的描述,对食客类型、基本特征、与主人关系的分析,有对食客...
作者:陈鷟 责任编辑:曲弘梅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1版1次) I S B N :9787516140833 印张:17(平装 ,264页 ,16开 ,213千字 )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步入“成年”之前的一段痛苦、选择的历程,为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然而,由于时间跨度大,头绪众多,这段历史似乎总是以无数碎片的形式,存...
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赋予了玉诸多人格化的色彩,在《国风·秦风·小戎》里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楚国士大夫提倡“君子以德比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将玉之美德与道德人格相联系,使佩玉之风在楚国得以普及。在长沙市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珍贵的楚国佩玉。这件玉器晶莹剔透,造型奇巧,称作“璜形龙凤纹玉佩”。 资料图:璜形龙凤纹玉佩 ...
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赋予了玉诸多人格化的色彩,在《国风·秦风·小戎》里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楚国士大夫提倡“君子以德比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将玉之美德与道德人格相联系,使佩玉之风在楚国得以普及。在长沙市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珍贵的楚国佩玉。这件玉器晶莹剔透,造型奇巧,称作“璜形龙凤纹玉佩”。 资料图:璜形...
4月2日,记者从四川凉山州委宣传部获悉,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和州博物馆在四川凉山金阳县马依足乡木纳沟村会同通金阳县文物管理所对该村村民在建房和挖地中拾得的文物进行鉴定,经鉴定拾得的4件文物其中2件青铜短剑和1件铜削为战国时期,铁臿为汉代时期。图为战国墓群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图)中新社发 祝克鸿 摄 图为战国墓群出土的铜削。(资料图)中新社发 祝克鸿 摄 图为考古现场。(资料图)中新社发 ...
“咦,这个东西有点奇怪哦!” 3月21日,凉山金阳县马依足乡木纳沟村的村民在建房、挖地时,先后意外挖出数件“宝贝”。经文物专家鉴定其中4件后,确定2件青铜短剑和1件铜削为战国时期文物,1件铁臿为汉代时期文物。 3月22日至23日,由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凉山及金阳文物部门等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木纳沟发现,东西700米、南北400米内多处,村民反映在挖地、修房屋挖地基时,陆续出土大量青铜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