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近日,首个全国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负责“南澳Ⅰ号”、“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参加了会议。昨天,他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结合“南澳Ⅰ号”谈中国水下考古的现状。 “南澳Ⅰ号”沉没或与超载有关 记者:有专家说,中国水下文物遗产很丰富,沉船远不止“南澳Ⅰ号”、“南海Ⅰ号”? 卜工:可以这么说,中国沿海的古代沉船是比较多的。首先,中国古代的海洋贸易...
笔者从粤东南澳县文物部门获悉,考古人员10日开始下水接近“南澳Ⅰ号” 沉船遗址,但未立即开始打捞工作。 9日下午近16时,承担“南澳Ⅰ号”古沉船打捞任务的广州打捞局“南天顺”打捞船完成对“南澳Ⅰ号” 沉船遗址的定位、布锚,同时开始焊接下水平台。 9日中午1时30分许,打捞船正式抵达沉船海域,开始工作。广东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同时进行巡逻警戒和帮助接送打捞船上的工作人员。 据南澳海防...
印尼政府将于下个月5号在首都雅加达拍卖从爪哇北部港口井里汶沉船打捞上来的一批文物,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这批文物超过27万件,来自公元10世纪,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珍贵瓷器。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运载这批文物的沉船当时应该是从苏门答腊出发,在前往东爪哇的航行中沉没在爪哇北部港口井里汶附近的。2003年,发现井里汶沉船器物的当地渔民将样品交给了负责打捞沉船的公司。打捞公司在确定文物样品来自公元10世纪...
记者昨日从海南省文物局获悉,该省将于近日启动2010年西沙群岛北礁沉船遗址发掘及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工作。 海南省文物局王局长介绍,此次发掘任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将于4月上旬开始。届时,我省文物考古部门将与国家博物馆共同开展2010年西沙群岛北礁沉船遗址发掘和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此次发掘工作的时间为2个月,主要任务是对西沙群岛北礁一处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并赴玉琢礁、晋卿岛、银屿...
作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的“一号工程”,“南澳I号”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程开工在即。 “南澳I号”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前期工作从2009年开始进行,目前已准备就绪。考古发掘工作队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汇集了全国水下考古的精英。 根据水下考古必备的天气条件,工程计划在第一个工作季内完成船上文物的发掘打捞,并探测评定出船体保存情况,为之后的船体...
瑞典国家文物局官员8日说,北欧天然气管道公司工作人员探测波罗的海海底时发现十多艘沉船,部分船只可能在海底“沉睡上千年”。 “我们确认12艘沉船,其中9艘可能历史相当久远,”瑞典文物局高级顾问彼得·诺曼告诉法新社记者,“我们认为大部分是17、18世纪时期船只,部分船甚至可能追溯至中世纪。” 诺曼介绍,这些沉船距海平...
2003年2月,印尼爪哇井里汶岛的海域,向北约100海里之处,一支德国的海底勘测船队,发现了一条估计是公元8世纪的沉船。沉船深埋海底,离水面有60米之深,这使得打捞工作困难重重,结果经历了几年与海浪搏斗的艰辛。勘测船队雇佣了大批当地潜水员,慢慢寻索,吊起沉船中的大量中国瓷器金银铜器和大量越窑青瓷。 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冰清玉洁的青瓷赢得了“类玉”“似冰&...
据智利《三点钟报》24日报道,一艘19世纪的英国沉船残骸日前在智利港口瓦尔帕莱索水下70米处被发现。 报道称,智利政府为增加瓦尔帕莱索港港口深度,在进行海底探测时意外发现了这艘沉船,并在船上发现了航海望远镜、手提金属灯和一些陶瓷器皿,其中包括一个带有印章的瓷盘。 据初步考证,该瓷盘产于1860年。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船上器物大多生产于1850年至1880年间。这是一艘往来于英国和美国西海岸之...
千呼万唤始出来。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今日开馆,历经20年发掘的“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终于向中外游客揭开神秘面纱。据悉,“南海一号”打捞出文物6000多件,其中数百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可供游客饱览。场馆负责人介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争取把发掘过程常态化,既让公众看到整理展示的文物,更可欣赏文物挖掘全过程,开创国内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