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6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正式实施《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西藏也因此成为我国第14个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省级行政区。 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几年来,西藏按照前期调研、初稿起草、修改完善、调整补充四个阶段稳步推进,共调研5个地市30个县,召开座谈会30多场次,征求意见建议近26...
近年来,西藏文化部门为避免“人走艺亡”的窘境,及时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使得藏戏、唐卡、歌舞等大批濒危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绝处逢生”,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近年来,部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渐渐丧失了传承能力,还有多人相继离世。为此,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日前全面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决定对拉萨觉木隆藏戏代表性传承人、日喀则仁布江嘎尔藏戏代表性传承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代...
巴黎苏富比将于2014年6月10日举办《亚洲瑰丽艺术》主题专场拍会,届时将呈献来自中国、中国西藏、尼泊尔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400件珍贵艺术精品,包括中国精美瓷器、玉器和文人小件、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宗教画作、雕像,以及日本漆器,必将闪耀全场。图为中国西藏地区大型罕见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祖精美造像。该精致藏品高65厘米(约为25.5英寸),不仅器型较大,而且重量可观,其历史可追溯至十四世纪末期或十五世纪初...
5月2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西藏昌都地区发现一批距今约2000多年的古墓葬,三座墓葬均遭较为严重破坏,人骨及石棺板零散分布于基坑内外的散土中,无随葬品,推测应为二次葬。 该古墓葬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烟多镇如给村东约450米查那秀半山腰的一台地上,故此该墓地暂定名为“查那秀墓地”,墓地地处澜沧江左岸,西距江边约600米,高出江面约160米。 通过专家组现场调查确认,初步认定此处应为一...
近日,自治区公安厅、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区文物局联合制定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确保火灾形势持续平稳。 方案指出,各级政府要将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消防规划编制实施;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政府逐级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建立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世长存,目前西藏已启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日前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非遗传承过程中“人亡歌息”“人走艺亡”现象的发生。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说,近年来,西藏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相继离世,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丧失传承能力。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西藏加大了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此次抢救性记录工作主要针...
揭开藏品的神秘面纱,聆听精品文物讲座,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博物馆文化交流和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西藏博物馆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推出四大精彩活动,力求在历史和现代、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活动一 刘曼卿文献史资料展 由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和西藏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民国政府赴藏女专使刘曼卿文献史资料展》将于5月18日上午10:00至11:20在西藏博物馆一层...
拉萨农耕藏药材博物馆近日开馆,成为展示西藏农耕文化以及认识藏药材的新平台,这也是西藏首个农耕藏药材博物馆。 据介绍,该博物馆位于拉萨市曲水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超过1100万元。博物馆分为西藏农耕文化展区、藏药材展区和西藏土特产展区。 西藏农耕文明是天、地、人、物“四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农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至今仍在西藏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藏药材种植既是...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1年到2015年,国家累计投入资金将超过20亿元对西藏文物进行维修保护,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一大批重点文物得到了全面妥善的保护。 据了解,西藏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4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9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78处,世界文化遗产一处。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介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据新华社拉萨4月23日电(记者许万虎、王军)“目前,西藏已出台相关保护办法,投入182万元聘用野外文物点看管员,使全区246处野外文物点结束了无人看管的历史。”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西藏是全国文物重点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目前有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277处,但由于地广人稀,缺乏人员和资金,不少墓葬、遗址等野外文物点无人看管。 仅“十二...
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祖军近日向记者介绍,去年西藏考古发掘取得三项新发现,涉及新旧石器时期人类遗迹和古代西藏西部族群活动遗迹。 这三项新发现为: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廓雄遗址发现的青稞种遗迹,阿里地区日土县环洛布湖调查中发现岩画分布,以及在那曲地区申扎县发现娘木底史前石器遗址。 据介绍,廓雄遗址的青稞种遗迹测年数据为距今约3200年左右。 “西藏虽然曾在山南地区昌果沟遗址中发现过青稞种遗迹,但...
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西藏近年来不断加大野外文物点保护力度,出台相关管理保护办法,每年投入182万元聘用野外文物点看管员,使全区246处野外文物点结束了无人看管的历史。 西藏是全国文物重点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目前有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27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但由于地广人稀,缺乏人员和资金,不少墓葬、遗址等野外文物点长期无人...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23日介绍说,西藏出台相关办法、筹集资金,使240处野外文物结束了无人看管的历史。 西藏地广人稀,很多墓葬、遗址等野外文物一度无人看管,野外文物点的安全和保护问题突出。据旦增朗杰介绍,2013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为了加大野外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及时出台了相关举措,明确了野外文物保护单位看管人员的经费渠道。 旦增朗杰说,官方专门制定了《西藏自...
78岁的拉萨觉木隆藏戏传承人次旦多吉虽然离开舞台多年,但每天都要仔细地擦拭伴随他多年的藏戏面具,这些都是他的“命根子”。 记者14日从西藏文化部门获悉,当地新近通过的一部地方法规首次以立法形式,给予非遗传承人更多人文关怀。 据介绍,目前,次旦多吉是西藏唯一一位能将藏戏八大经典剧目,按老传统表演方式完整表现出来的艺人。从事了一辈子藏戏表演,次旦多吉说,“只要身子骨还能跳得动,他就不会停止传授藏戏的...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简称《办法》)在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6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西藏非遗保护迈入新的阶段。 《办法》根据西藏地域特殊性,明确建立区、市(地)、县(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要求县级以上加强保护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并将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等。 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