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村窑青白釉凤头壶,宋,高16.8cm,口径4.2cm,足径8.4cm。 壶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长颈上凸起三道弦纹,圆腹丰满,宽圈足。壶体一侧为长圆形弯曲的流,另一侧为圆柱形柄(流、柄为后修补)。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 此件凤首壶之造型虽源于隋、唐时期受波斯风格影响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隋、唐时期的凤首...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 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 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 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宋,高8.9cm,口径33.3cm,足径9.5cm。 大碗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碗内底刻凤纹,并饰有5组规则的褐色点彩。内壁刻缠枝莲花纹,花纹上随意点缀褐色彩点。碗外壁素面无纹饰。 此碗形体大而规整,以刻花与点彩相结合进行装饰,繁而不乱,为宋代西村窑瓷器的代表作。 青白釉刻花加褐色彩绘是西村窑特有的品种。这种点彩手法在广州晋墓出土的青釉器中已有发现,可...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而名。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可见。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高15.5cm,长17.5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 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 宋代青白瓷...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属饶州,唐代始即烧制瓷器,是我国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窑场,是名副其实的“瓷都”。过去将英文中瓷器的名称“china”解释为中国生产,其实应更正为“china”是“昌南”的音译。青白釉瓷是白瓷的一种,其釉质色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青白釉器是北宋时期主要的陶瓷品种之一,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众多窑口都有烧造,尤以景...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1955年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是元大都城址范围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以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烧制工艺,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元代雕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和景德镇窑瓷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首都博物馆典藏的重要瑰宝之一。 水月观音像通高65厘米,头戴宝冠,冠的正面有一小化佛(残),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安详。观音跣足而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搭...
铃声响处马帮来 回顾历史,经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相继开辟出古丝绸之路之后,丝绸之路上马帮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他们把代表华夏文明强盛的丝绸和瓷器等“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北和亚欧各国,曾经使一些国家元首及贵族把拥有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当作炫耀富有的象征,彰显了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 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北宋青白釉胡人牵马俑”(见图)应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件作品...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1955年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是元大都城址范围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以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烧制工艺,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元代雕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和景德镇窑瓷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首都博物馆典藏的重要瑰宝之一。 水月观音像通高65厘米,头戴宝冠,冠的正面有一小化佛(残),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安详。观音跣足而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
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由含铁量低于1%的釉料在1200摄氏度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白度达70%,特点是白中闪青,宛如青白玉,莹润透亮,光照见影,又称影青釉。 青白釉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鸡头壶,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莲花口灯盏,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间的青白釉缠枝莲大罐。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
宋元的江西景德镇窑主要烧造青白瓷,这种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显白,白中泛青。由于青白瓷的釉质清澈似湖水,莹缜如玉,晚清后又称作"影青"、还有^隐青"、^映青"、"罩青"等多种称谓。宋代窑业非常兴旺。在景德镇巳发现的瓷窑遗址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窑等。其中以景德镇市东南的湖田窑规模最大,主要生产民间日用瓷,饮食具、酒具、茶具最多,盒类次之。产品丰富,质量精良。器型有...
靑白釉瓷器是宋代景德镇烧制的一种靑中有白,白中闪靑的釉色瓷器,俗称影靑,又有"假玉器"的美称。影靑的叫法较晚,最初在晚淹、民国的文集中出现。如民国早期刘子芬的《竹园陶说》曾有"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人呼为映青,以其釉汁带靑色也,言出自江西,为宋所制。由于"影靑''一词比青白更文雅,更贴切,所以逐渐成为文物鉴定界对宋元靑白瓷的专称。 宋代裔白瓷的特点是胎薄质坚,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