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用兵30万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予以连接,在东北地区是利用燕国的“外线长城”,即今赤峰北面的长城。由此可知,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倒的八百里长城根本不是秦长城,在地理位置上当属明长城。 前汉时期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重视缮治北方长城,汉承秦制,秦长城是以燕国“外线长城”,即“赤北长城”为基础,因此前汉也沿用了燕的“外线长城”。东汉政权的北疆辖区就比西汉时期丢掉了54个...
昨日记者获悉,秦始皇陵“百戏俑坑”的第二次考古发掘自2011年夏天启动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考古人员已发掘到秦代棚木遗迹,待进行完整的信息提取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以全面了解“百戏俑坑”的内涵、形制等。 据了解,命名为“百戏俑坑”的陪葬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之间。1999年3月,秦始皇陵考古队曾对这一陪葬坑进行过抢救性试掘...
记者29日从秦始皇陵博物院获悉,秦始皇陵“百戏俑坑”的第二次考古发掘自2011年夏天启动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考古人员已发掘到秦代棚木遗迹,待进行完整的信息提取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以全面了解“百戏俑坑”的内涵、形制等。 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队队长张卫星说,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的这次考古发掘,主要是作为科研课题在进行,除了获取大家关心的“百...
战国秦墓出土铜壶 壶内“美酒”待鉴定 墓主人腰间一枚小篆字体印章上书“赵旗”二字 渭城区渭城镇坡刘村东北部台地上挖掘出秦代墓葬群 “这里面会是保存千年的美酒吗?”考古工作人员欣喜之余也道出了心中的疑惑。昨日上午,市考古研究所在渭城区渭城镇坡刘村东北部台地上的一座秦代墓葬群内,出土了铜鼎、铜带钩、铜印章等...
秦代将士的发式及冠式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 就连其发式也是大有研究之处,从出土的兵马俑形态来看,秦代兵俑的头饰大...
穿铠甲的秦代兵士(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
秦代男子的发式,在“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中可见到十分丰富的形象资料。秦俑的头发都是长发,复杂多样的秦俑发式看上去都是用长发梳编而成,这正反映了秦人蓄留全发的习俗。秦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对发须极为爱护。秦代的法律明确规定,损伤他人的发须属犯罪行为,违者要处以刑罚。云梦秦简《法律问答》记载了几条保护发须的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
秦始皇特别注重后妃的妆饰打扮,他曾“诏(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鬓髻,九嫔梳参莺髻”。下令宫女梳编各种发髻供其赏玩。五代马镐所著《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秦始皇)令宫人当暑戴黄罗髻,蝉冠子,五花朵子”。这里的黄罗髻,指的是一种假髻,以金银铜木为胎作成髻状,外蒙缯...
沈辰策展兵马俑十年,终将这中国古工艺艺术之瑰宝带来多伦多展出。(加拿大《世界日报》/葛健生摄)中新网7月13日电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中国秦代兵马俑重现加拿大多伦多,幕后策展推手,正是现任安省皇家博物馆研究员华人沈辰,当年在西安兵马俑坑前许愿,而今终于跨越重洋,将这些中国古工艺制作的瑰宝带来多伦多展出。1997年间,沈辰已是安省皇家博物馆研究员,且为二度亲临陕西西安兵马俑坑。他回忆,基于与秦...
记者9日从陕西省文物部门获悉,经成都中科院生物研究所鉴定,2009年10月在陕西眉县出土的秦代扁壶内的神秘液体确定为酒。据悉,该酒比2003年3月在西安一座大型汉墓中发现的“西汉美酒”还要早200多年。 眉县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下,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2003年1月19日在眉县境内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重器,被中国考古界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9年10月30日,陕西眉...
记者9日获悉,去年10月在中国陕西省眉县出土的秦代扁壶内的神秘液体,经成都中科院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酒。 去年10月,陕西眉县某村民挖出了这个秦代扁壶,壶内存有神秘液体。本月初,相关工作人员将壶内液体取出并送往成都中科院生物研究所鉴定。研究人员对液体进行了微量分析和检测,发现该液体内含有乙醇,但酒精含量已不多,这和文物专家当初的推测相吻合。 研究人员认为,经过2000余年,秦代美酒很可能已经失...
全文阅读 原文发表于《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 返回
秦代酒壶(资料图片) 12月2日,陕西省文物局特派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组长呼林贵、文物博士徐涛等赶赴眉县,对一只秦代酒壶里的液体进行鉴定。文物专家初步认定,扁壶内的液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 今年10月30日,眉县金渠镇教坊村一户村民用挖掘机取土时,意外地发现了秦代酒壶,里边有神秘液体(本报曾报道)。这种神秘液体到底是什么?呼林贵等在眉县文藏室外的太阳光下用仪器对出土的扁壶、熏炉和陶罐进行了仔细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