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是收藏家热衷的珍品。哥窑笔洗因数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爱。 鉴别哥窑笔洗除了看釉瓷,应仔细观察胎骨上的“火焰红”与“跳刀痕”。现代有多种仿冒品,但对于彰显制瓷工人技艺与功力的“跳刀痕”却难以模仿。 哥窑上品釉面光泽莹润 收藏爱好者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笔洗。它浑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裂痕。收藏专家黄浩全说,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的主要特征是釉面上...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仿哥窑瓷器,到了清代发展到了顶峰,其逼真程度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假。所以哥窑的传世真品的鉴定有其一定的技巧。 一、哥窑瓷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金丝铁线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紫口铁足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
民国初年,浙江龙泉山沟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方圆不大的地域内,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在拼命挖掘。与常见的寻宝人不同,他们以高涨的热情所找寻的并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种传说中价值连城的瓷器——宋哥窑瓷器。 哥窑与汝、官、钧、定一起,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然而,与其他4个已经找到窑址的窑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窑,其蛛丝马迹竟然只能在文献中寻找。 根据文献记载,哥窑是出自南宋...
一、哥窑瓷器的特征: 1、胎色分两类,一类是紫黑、深灰、浅灰,多有“紫口铁足”。一类是土黄,没有“紫口”,仅是足端多呈酱褐色“铁足”。 2、釉色多为乳浊状,滋润肥厚。以灰青为主,也有浅灰青、炒米黄、浅米黄,其中炒米黄油层尤厚。 3、炒米黄釉面布满开纹片,开片有大有小,大者深褐色,小者褐黄色,匀整清晰,故称“文武片”,或称“金丝铁线”,也称“鳝血”。 4、灰青...
官、哥、汝、定、钧。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宋,高4.1cm,口径16cm,足径5.6cm.清宫旧藏。 盘通体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丝铁线”般开片纹所分割。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陶瓷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得灵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这件菊瓣式盘造型规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织如网的开片纹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花朵...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瓷器,这些传世器物,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数百年来,人们十分喜爱这类瓷器,一直是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价值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我们鉴定宋哥窑器,首先应当注意其胎釉、造型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宋代或元代哥窑器的胎质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瓷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花盆以钧窑产品传世较多,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