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581-618) 高13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直口,短颈,丰肩,鼓腹,饼足。肩部有四系。腹部刻仰莲瓣纹。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釉面有细小开片纹。胎体较厚,呈灰色。湘阴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汉代始烧。
战国(前475-前221) 高18.2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1.3厘米 北京大兴区青云店战国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灰陶。折沿,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刻划三个字。外壁有轮制痕迹,胎体较为粗糙。
西周(前1046-前771) 北京宣武区白纸坊第二小学出土 高25.1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1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束颈,折肩,收腹,平底。肩部有一道凹弦纹,腹部一侧以阴文刻划“亚”字,并有轮制痕迹。
在中国历朝的蟋蟀罐中,以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蟋蟀罐最负盛名。宣德皇帝喜欢斗蟋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故朝野之间玩虫之风日盛。为满足宫廷养斗蟋蟀的需要,宣德皇帝下命御窑厂烧造了大量蟋蟀罐。宣德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空前发展,加之御窑厂烧造的蟋蟀罐工艺精良,纹饰新颖多样,遂成为一代名品。 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碎瓷片,复原出一批蟋蟀罐。其中...
元·青花缠枝牡丹海马图铺首罐,是元代典型的青花器型。大罐颈部绘莲瓣纹一周,内加饰莲花一朵。肩部绘锦云纹六组,又称“云肩”,因与当时贵族服饰肩部的织绣花纹相似而得名。锦云内填海水及留白海马,海马姿态各异。肩部左右各贴塑兽头铺首,形象生动。罐腹部绘缠枝牡丹,花叶肥腴,交相缠绕,婀娜多姿,端庄富贵。其下饰菱形纹,胫部饰变形莲瓣纹一周,与颈部莲瓣纹相呼应。 元代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历...
明 通高13.9、口径9.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直口,折肩,鼓腹,圈足。盖作荷叶形,顶附一宝珠纽。通体施青釉。龙泉窑产品属青瓷系统,创烧于宋,盛于南宋至元,明代中叶以后渐衰落。此罐造型端庄秀美,釉色纯正,均匀光润,代表了明代龙泉窑的制作水平。 (杨振玉)
明 高28.2、口径23厘米 1949年霍明志先生 捐赠 大口,短颈,颈部饰三角纹,呈重叠状,浑圆的肩部有兽头双系,腹部丰满圆肥,有主体花纹四组,为缠枝牡丹、桃、菊、无花果。下腹部略收,为瘦长莲瓣纹,胎体厚重,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翠青绿色釉,釉面莹润光亮,纹饰清晰,为明代龙泉窑之佳器。 (杨振玉)
元 高52.4厘米、口径21.4厘米 1960年霍明志先生 捐赠 敞口圆唇、粗颈丰肩、鼓腹,肩颈部有对称的双系,底部浅挖足。器型高大雄浑,胎体厚重,胎质坚硬含沙。通体施釉,釉色光润均匀。上半部用剔刻法装饰出六朵硕大的牡丹花,花肥叶厚,下腹是十三道粗弦纹。整体纹饰简洁明快,讲究对称。剔刻之后的露胎部分,露出颗粒粗糙的胎面,使深沉凝重的黑釉与棕红色的胎质形成了鲜明对比,花纹显得格外醒...
清 通高47、口径12.7厘米 1959年杨德樊先生 捐赠 直口,圆肩,深腹,下腹内敛,底沿外撇,圈足。通体施洒蓝釉,此釉明代宣德创烧,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再经二次高温火烧成。胎体厚重。罐盖隆起,顶附一宝珠纽,绘二条小鱼,器身绘四条游动的大鱼,分别绘为红、绿、黄、褐色,鱼体丰肥,鱼身刻出细部及腮、翅,神态活泼,栩栩如生。鱼的颜色与器身釉色相辉映...
罐通高24.3、口径11、底径11.1厘米。胎土白净。腹部浮雕一朵覆置的莲花,肩贴六个桥形系,盖呈伞状,顶设莲瓣方钮,装饰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青釉泛黄,垂釉若珠,釉质疏松,密布细碎纹片,带有浙江温州一带瓯窑青瓷特征。 瓯窑,在历史上有“缥瓷”之称,系瓯窑青瓷那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晋代一种称缥帛的丝织品色调相似,并因晋代文人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句而获名。 瓯...
晋 西晋 浙江省绍兴市出土 高43.2厘米、底径16.5厘米
明 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 陈设品 高49厘米、口径22.9厘米、足径26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平砂底。通体青花绘卷草纹托“寿”字,近足处绘如意云纹。外底中心脐形内凹处施白釉,上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代万历朝,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史•食货志》记:“采造之事,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
明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内折。口沿弦纹两道,颈部有变形莲纹和回纹,腹部绘两条穿花龙,上下饰如意云头纹瀚海水波涛纹。胎体厚重,有较多开片,青花呈灰蓝色。该瓶纹饰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
元 盛器 1994年辽宁省绥中县海域沉船出水 高31.5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2厘米 罐圆口、直颈、圆肩、深腹内收,矮圈足。白地褐彩,主体纹饰为龙凤图案。龙张口露巨齿,上吻长于下吻,眼方形,头长双角,发后披,躯干弯曲,肢体粗壮有力,腾跃于波涛之中。另一面绘凤纹,该器具有典型的磁州窑风格,磁州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漳河两岸。
清 通高21.2厘米,口径6.1厘米 罐为直口,圆肩,下腹渐收,圈足,附盖,盖面微鼓。罐身纹饰分为三层,均以青花勾出轮廓,后添入绿彩。肩部绘八宝纹,腹部绘两条在云中急走的赶珠龙,龙体浑圆,雄健有力;近底处绘变形蕉叶纹;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