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山西省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 霍窑: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县,故...
黑釉盏中数建盏名贵,建盏中又以曜变、鹧鸪斑、油滴等釉纹最珍贵。 鹧鸪斑是福建建窑宋代黑釉茶盏上特有的一种纹饰,传世品及窑址出土标本甚少。“鹧鸪斑”是什么样子的纹样呢?因古代文献记载过于简单,至清代已很难见到实物,故乾隆时朱琰所着《陶说》将鹧鸪斑纹与兔毫纹等相比,曰“鹧鸪斑即兔毫盏”,晚清寂园叟《陶雅》曰“兔毫盏即鹧鸪斑,第鹧鸪痕宽,兔毫针瘦亦微有不同”。可以说他们是想象或推测而得出的错误结果,不...
定瓷宋代南方闻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定窑为宋代五台甫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工具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最终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离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固,色明净,不太透明。定窑由上迭压...
"……凉风盈夏扇,蜀铭伴邢甌,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唐代诗人薛能一首《夏日青龙寺寻僧》把蜀地名茶和邢窑瓷具当做化解尘世种种无名烦恼的佳品,把原本"内丘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寻常之器,提升到了移情寄思的精神世界。 陆羽《茶经》中邢瓷虽似银类雪,但色白而茶丹,邢不如越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千年来人们对邢窑瓷器的全面认识,加之近人对邢窑瓷器片面的认识,使这个曾经首开中国古代白瓷先河的名窑,...
几年前,笔者在省城南文化宫古玩市场捡得一件钧窑罐.。后来,放到网上,得到了资深瓷器收藏家的肯定,他们是:广东品一品、太原李勇、上海李润臣和碣山人等,尤其以中藏网版主、资深鉴赏家为代表的收藏家的一致认可,认为是宋代、辽金和元代,但,也有一些收藏人士持不同观点。 由于笔者是瓷器收藏的业余爱好者,对于藏品的窑口一直没有奢望、也不敢探究。当然,对于值得一探究竟的藏品,能够得到正确窑口分析和判断,对于藏品...
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中国古代瓷窑在元代以前基本是南、北方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其中宋代着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最令世人注目。汝、官、钧窑以釉色见长;哥窑以纹片着称;定窑有着丰富精美的装饰花纹。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全国的瓷业中心—景德镇。 瓷器的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关于从实物来研究印证方面,最好的方法是调查瓷窑遗址,因为窑址的材料是最...
我们这里所说的窑口是一种广义、细分的概念,它一般包括:窑名、型制和各种工艺特色。 窑名的命名法一般有五种: 一是按地名来分的,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命名法,瓷窑以其所属州县命名,如浙江余姚上林湖的瓷窑因它地属越州而称越窑,内丘瓷窑因它地属邢州而称为邢窑,其他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也是如此。 二是以朝代来分,如唐窑、明窑、清窑等等。 三是以经营性质命名的,如五代余姚上林湖越窑烧制一种“臣庶不得用”...
八、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遗址散布在镇的南郊和北郊、高塘湖和窑河的东岸、老鸪山的西麓,上起管家咀,下至外窑,长约4公里,其中以余家沟窑址最为集中。寿州窑烧瓷始于隋,唐代窑业繁盛。主烧黄釉瓷,胎色白中泛黄,釉呈黄色,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坯面施细腻的化妆土,釉面细润开小纹片。以蘸釉法施釉,釉层薄厚不匀、釉色浓淡不一。有一些器物的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致使剥釉。常见的器物...
四、长沙窑 长沙窑的窑址在湘南省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唐、五代时期南方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长沙窑产品的特征是:胎体疏松,胎呈灰白色或灰青色,少量黄褐色和微带红色,微红胎的表面往往上一层化装土。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带黄者居多,釉面均开细小纹片。产品有盘、碗、碟、杯、壶、瓶等日用器和猪、羊、马、狮、青蛙等象生瓷。器...
一、柴窑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
以肉眼观察而言,我国古代陶瓷中绝大多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气泡特征均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观察不到气泡,仅有少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才具有比较明显的气泡特征。以下对历代陶瓷的气泡情况予以简要说明: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六朝时期的青瓷,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唐代陶瓷如邢窑、长沙窑、邛窑等器物表面一般无明显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
"……凉风盈夏扇,蜀铭伴邢甌,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唐代诗人薛能一首《夏日青龙寺寻僧》把蜀地名茶和邢窑瓷具当做化解尘世种种无名烦恼的佳品,把原本"内丘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寻常之器,提升到了移情寄思的精神世界。 陆羽《茶经》中邢瓷虽似银类雪,但色白而茶丹,邢不如越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千年来人们对邢窑瓷器的全面认识,加之近人对邢窑瓷器片面的认识,使这个曾经首开中国古代白瓷先河的...
窑口的器型演变及时代风格,可代表中国瓷器的演变和风格。但典型器物在全国众多的窑场中也是南北各有差异;即使是典型器物,各地流行时间也有先有后,一般是距离制瓷中心越远的窑口,典型特征的出现越迟。所以,我们在鉴别年代久远的瓷器时一定要先掌握其窑口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越窑 创烧于东汉,其后发展极快。主要生产青瓷,所产瓷器胎体细密坚硬,上釉用浸釉法,施釉常不到底(半施釉)。 三国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