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北京大学·铜陵一中学生考古社在市一中成立。这是全省首个中学携手高校创办的中学生考古社团,也标志着市一中联合名校资源共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社团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该考古社的成立是市一中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次有益尝试。考古社依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文物,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参与考古活动的机会。考古社成立后,将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会、试验考古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简介】李东红,云南大学科研处教授。(昆明 650091) 【内容提要】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间与空间内的族群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族群”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使边疆考古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凸显出来。一定的考古学文化,必然与特定的民族群体有关。因此,有了民族视角与研究范式的考古学,在为考古发现提供解释学依据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与“社会”的关怀,在实...
9月15日,笔者从徐闻县文体部门了解到,最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州半岛环岛一级公路南线工程用地范围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重要发现了徐闻沿海的一条100公里的“历史文化带”。广东徐闻考古发现沿海100公里“历史文化带” 考古人员在抢救清理汉墓 进行文物考古勘探 考古家采集到大量的汉唐器物碎片标本 据了解,这次考古调查发现徐闻从迈陈起向东部雷州调风沿海扩展伸延的1...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对坐落在距奇台县城大约64公里处的半截沟镇麻沟梁村的石城子古城遗址进行考古挖掘。 从9月19号开始到9月30号,经过前期的调查、三维测量、打剖面工作后,已经挖掘出若干的铜瓦、板瓦、瓦当、灰陶干、羊骨骼等遗存物。根据地层的堆积和古城的使用年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勇介绍说,石城子的使用期目前可以大致分为现代、清代和汉代三个时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后李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当时山东地区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和人类遗存——后李文化。后李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后李文化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后李遗址(一期遗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88——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建设...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授予英国牛津大学杰西卡·罗森教授和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陕西文化遗产大使”荣誉称号,这是陕西省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 杰西卡·罗森教授是欧洲著名的考古学家、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她长期关注中国考古,与陕西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近几年,罗森教授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大遗址、考古学及文物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推动陕西考古及文物...
巨大的墓室 出土的陶俑组合 出土的文俑 成贵高铁项目前期考古,在宜宾屏山发现宋代家族石墓 近日,成贵高铁项目在宜宾屏山县的前期考古中,发现一座大型家族墓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了形制巨大的宋代石室墓,并发现大量精美陶俑。墓室规模之大,设施之豪华,让考古人员也为之震惊。而这些把墓主生前生活一一镌刻的墓室,生动再现了宋代川南的繁华。 成贵高铁前期考古“惊...
虽然早在1992年通过一些非直接的证据,人们已揣测哥伦布当年是从西班牙西南部帕洛斯港口出发的,但直到22年后的今天,由考古专家坎普斯带领的考古专家团队,终于对这一推测给出了有力的证据。 坎普斯指出,若当年哥伦布率领3支船队是从帕洛斯市港口出发的话,该港口必须满足四个元素,分别为:船厂(考古专家未发现遗迹)、河流、制陶厂和货物集散中心。而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坎普斯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后两项遗迹。 ...
考古人员在抢救清理汉墓 进行文物考古勘探 考古家采集到大量的汉唐器物碎片标本 徐闻县宣传文化部门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文物考古工作 出土的器物 考古家收集器物标本 采集的磨光石鼎 采集的陶灶 9月15日,笔者从徐闻县文体部门了解到,最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州半岛环岛一级公路南线工程用地范围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重要发现了徐闻沿海的一条100公...
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抵达辽宁省丹东市甲午海战沉船海域,执行为期一个月的水下考古任务。据丹东市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久前丹东海域建造一处港区时,发现在淤泥覆盖3米处,有一处体积庞大的铁质物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表示,发现沉船的海域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发生地重合。当时,致远舰、经远舰、扬威舰、超勇舰4艘战舰于卫国...
打捞上来的经远舰残骸。 丹东黄海追寻北洋海军忠骨 9月30日是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我们仍然不能忘却,黄海海域曾留下北洋舰队四艘战舰和600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惊涛昭示的壮烈。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据媒体报道,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考古...
记者今日获悉,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近一个月来,已在辽宁省丹东港海域续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至于所谓何物,仍在紧张有序的调查之中。 “中国考古01号”于9月4日在青岛中苑码头首航,首航任务是赴辽宁省丹东港海域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工作。据了解,按照文物保护法,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对相关区域进行了...
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鹿化煜,共同发表了《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旧石器考古研究现状与契机》一文。 他们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所在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
20世纪以来,鉴于灾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欧美学者从对当代灾难的调查、分析入手,提出旨在深入分析灾难遗迹的“灾难考古学”概念。在这一新兴学科概念的启示下,把灾难遗址同现代考古学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用考古学手段对灾难现场进行科学发掘,为还原灾难事件的发生提供客观的证据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对遇难者遗骸的身份鉴定和遗物返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阐释考古学的另一层含义。 灾难考古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