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4年8月3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申在北京大学讲解关于自东汉至明清时期的佛像历史以及佛像的工艺、鉴定、辨伪等。 清代的时候大概是疆土也广大了,国力强盛了,还有铜的资源解决了,明代藏佛红铜都是尼泊尔的,尼泊尔盛产红铜,所以西藏的佛像铜料应该很多都是从尼泊尔输进来的。 清代干隆皇帝他就信藏传佛教,北京造了很多,除了宫廷以外还有些民间作坊也在造,清代的藏佛,北京...
9月18日,记者了解到,我省目前发现的古桥有3068座,其中明清古桥占据其中的96.7%。 值得关注的是,因年久失修,我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万年桥及其相邻的聚星塔需修缮。修缮工程立项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正抓紧编制修缮工程技术方案,预计在明年底前完成修缮。 全长411米的万年桥是我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 聚星塔 万年桥是我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 据南城县博物馆馆长金会林介绍,万年桥位于该县...
美媒称,大英博物馆9月18日举办一场中国明初文物展,探索15世纪中国明代丰富的艺术和全球影响力。 据美联社9月16日报道,从饰以珠宝的金器到镀金青铜佛像,此次展览重点展出约280件1400年至1450年的展品。 展览的行政主管之一的杰茜卡·哈里森-霍尔说:“15世纪早期是这样一个时刻——你可以将所有这些东西聚集到一起,一窥(那段时期)中国的样子。”她还说,那时哥伦布甚至都还没有出生...
日前,河北青县文保部门在流河镇姚庄子村一户姚姓村民家中发现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封官诰书(圣旨)。这份被姚氏家族精心保存了620年的诰书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到正德元年时间跨度长达111年,记载了明开国将领孙兴祖及其后人的军功、世袭和封爵,其中洪武三年后,对孙兴祖的记载与清代所修《明史》大有不同,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对完善明代历史有所裨益。 “从明初至今,这份诰书历经战乱和时代变迁,被姚氏家族完好...
昨日,东山县文史工作者陈泗乐在探石村下圩开展古村落田野调查时,发现一处做工考究、保存较好的古代水利水闸。 据考证,该水闸建于明代中叶,水闸为东西走向,用“糯米炼”三合土夯成,双道双闸,每个闸宽约1.5米,长约3米,深约2米,闸墙厚约0.8米,附近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面积约50亩的自然生态湖,十分难得。 明代时期,探石村东北临海,西南面为连片水埭低洼,每逢台风涨潮或暴雨时节,常为洪水所淹...
日前,吴兴区东林派出所的吴警官致电党报热线,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案子,他提醒市民,不要随便破坏文物,不然将为此付出代价。 原来8月7日早上,田保村的村委会主任气喘吁吁地跑到东林派出所报案,称位于田保村村口的古桥凭空消失了。而之后,又有多位村民来报警,均反映了古桥消失一事,“这可是一座有年代的古桥啊,应该属于文物了吧。”村民们很是着急。 村民们口中说的这座古桥名为众善桥,...
日前,一块明代名人湛若水的草书石碑在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潮水山出土,这是首块在广东境内发现的湛若水碑文,对研究湛若水文化及英德历史极具史料价值。 这块石碑是当地群众发现的。碑体通高190厘米、宽86.8厘米、厚15厘米。碑文上书“吾爱清溪水,浣此胸中泥”等字。碑石刻于明嘉靖丙申年,即公元1536年。其时湛若水暮途穷游潮水山灵泉,草书一首《过清溪》,之后刻在碑上。研究人员表示,石碑发现地应是湛...
中国明朝,是全世界了不起的文化招牌,随口说个中国的朝代,必然会想到明朝。在自己祖母阁楼里有没有找到布满灰尘的青花瓷器?您可能打趣说它们就是明代物件,而且自己也希望是如此,要知道对各个商业机构来说,它们可是多多益善。 与现代众多品牌名字一样,选择“大明”这个朝代名也是煞费苦心。当昔日的农民朱元璋于1368年攻取南京(当时的国都)并宣布自己为“洪武”皇帝(即张显武事之威)后,他给自己的新生王朝...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即便是明皇宫里最大的奉天殿,它也只是雄伟,一点不豪华。这要归结于苦孩子出身的朱元璋舍不得浪费钱。相传大殿墙上还有这位“土皇帝”亲笔绘的《大明江山图》呢。 奉天殿盖好后,朱元璋看见大殿内墙壁光滑如镜,心想这么好的殿壁,一片空白也不好看,得来一点实在的。那画些什么呢?美女?不行,美女可使人堕落;神仙鬼怪?这皇宫岂不成了庙宇道观。对,应该画一些激励人们奋进向上的内容,于是他想到了大明江山一统,应...
石房精舍图(国画)文嘉 自沈周、文征明开创吴门(苏州古称吴门)画派后,一跃成为画坛主流,代有传人,遗风不绝。后学诸家成就卓著者有文嘉、文伯仁、钱谷、陆治、陈道复、陆师道、王谷祥、周天球等人。文嘉为文征明次子,继承家学,光大吴门,向为鉴赏、收藏界所推重。近年来,艺拍会上偶有出品,求者踊跃,竞相搜珍,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文嘉明代书画家、诗人,擅山水,笔法精脱,着色山水,具幽淡之致,...
陶瓷行当里有一种奇特且泾渭分明的文化现象,很是耐人寻味。商界精英,大多喜欢一掷千金投资收藏明清官窑青花彩瓷;而美学修养高深的文人、画家、艺术家等,独偏爱老窑瓷器、高古陶器、远古彩陶。有人说,收藏陶瓷,能赏玩到老窑瓷器是高雅,能赏玩到远古陶器便是有境界。也有人认为,明清瓷器继承了千百年高度发展的陶瓷技艺,有了更多创新,作品也更有艺术价值。 其实,无论是老瓷还是明清瓷,作为收藏品,瓷器的价值不...
明代文徵明《东园图》(全图)参考 明代文徵明《东园图》局部1 明代文徵明《东园图》局部2 明代文徵明《东园图》局部3 明代文徵明《东园图》局部4 明代中叶大画家文征明(1470-1559年)为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原名璧,字征明,又字征仲,号衡山居士等,世人亦称“文衡山”。其生平事略及艺术成就,在不少画史著述中皆有记载,而且多予较高评价。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中,...
昨日,记者从新郑市了解到,记载有轩辕黄帝的“重修自然山寺佛殿碑铭”与“捐资功德碑”两块明代石碑被当地辛店镇许窑村村民赵自立、白立霞夫妇在该村河道内挖出。两块石碑为黄帝故里在新郑再添新的历史佐证。 两块石碑中,“重修自然山寺佛殿碑铭”石碑记录内容明显,该碑通高210厘米, 宽67厘米, 厚28厘米。碑文中两处提到“自然山寺为世传轩辕黄帝驻跸处”和“自然之山,潩水经焉,龙盘虎踞,起自轩辕”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