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天津人素有集古之风,而天津又是孕育大收藏家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后,众多社会收藏名家纷纷“献宝”于国家,天津博物馆因而得以收藏到如敦煌遗书等重量级文物。 从本期开始,本版联合天津博物馆推出专栏,介绍天津博物馆最为珍贵的20件收藏品。 人们在天津博物馆珍宝馆参观时,看到青铜器展品中有克鼎、克镈、克钟,许多人会问,克代表的是什么,这几件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实,这几件青铜器都...
记者26日在四川省阆中古城学道街的阆中市博物馆广场看到,不少游人在广场上参观刚安装完成的两组青铜雕塑,据了解,这两组用18吨青铜铸成的雕塑分别由6个蛇形雕塑和一个编钟构成一个“阆”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解读全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的得名以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据考证,阆中曾为古巴国故地,蛇是古巴人的图腾。直到现在,阆中巴渝鼓舞的鼓面上,画的都是蛇形。从阆中市博物馆广场远处看去,蛇形雕塑由两组...
沈从文是中国文坛的“乡土文学之父”,12月28日恰逢沈从文先生诞辰108周年,不禁想起他曾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的后人张小璋回忆了在沈从文葬礼上的经历,沈从文的骨灰一半被撒在沱江中,另一半安葬在一块天然五彩的琉璃石下。伴随他的是日夜流淌着的沱江水和碑石上刻着的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陕西渭南华县咸林中学门前发现的宋代钱窖,经过连续3天的清理,仍然看不见钱窖的“底”,到底该钱窖中有多少铜钱仍是谜。 清理了3天还不见“底” 2010年12月22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华县咸林中学门前的宋代钱窖的发现地。巡警在现场已经拉起警戒线,禁止闲杂人等进入钱窖所在的建筑工地内。 由于大量铜钱被清理后运走,钱窖形成了一个高约一米,长宽超...
考古人员在被评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距今4000年至3500年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多死在青壮年时期。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属于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 的青铜器时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遗址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面积约3万平方米。 2009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处遗址...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中国戏曲文化系列——越剧大铜章”隆重登场啦! “中国戏曲文化系列——越剧大铜章”由绍兴易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隆重发行,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铸造,共有黄铜、紫铜、纯银3种材质,每枚的直径均为90毫米。其中,黄铜和紫铜的发行量各为699枚,大银章的发行量为60枚,每枚均附沈阳造币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军签发的带水印暗记的鉴定证书。另外,为了保持戏曲文化系列风格的延续性,该大铜章依然由...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27日电(记者 勿日汗)考古人员在被评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距今4000年至3500年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多死在青壮年时期。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属于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 的青铜器时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遗址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面积约3万平方米。 ...
在北京有个好朋友叫吕大千,他也是个古玩迷。一次我去北京参加嘉德铜镜拍卖会,他知道我来了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帮他长长眼了。原来他来我家时看中了我家的红木太师椅,很是喜欢,自己也想买,碰巧在北京的古玩城里看到相似的两只,可惜不敢确定是真是假,正好我来了,可以帮他识别一下。我一看那两只红木太师椅,是不错的好东西,立时便建议他买下,他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格外高兴。 高兴之余,他对我说人都说北京...
明代地藏王菩萨像 随着古董市场不断延伸与扩展,明清铜佛像收藏日渐升温。十年前一件上好的镏金铜佛不过五六万,品相一般者几千元就能买下;如今,瀚海和嘉德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官款佛像动不动就能拍出百万元以上。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明朝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竟然创出1900多万港币的天价,令人跌破眼镜的同时也掀起新一轮铜佛像收藏热,很多阅历不深的藏家盲目跟进,逢佛辄拜、见佛即收。表面上铜佛像收藏风生水起,...
金银铜器收藏一直是收藏界的热门,走进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金银铜器,有造型精美、雕工细腻的佛像,有古朴典雅、巧夺天工的器具,其中的几件带钩,造型奇特,品相完好,十分吸引人的注意,这些精美的金银铜器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适合于投资收藏。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也就是现在的腰带扣。带钩多采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材料制...
——访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佩芬 日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的论文汇编《马承源文博论集》。该书是马承源先生在长达50年的学术写作生涯中刊发的重要论文之汇编,也收录了马先生在各种重大场合的致辞和撰写的序跋等文字。记者采访了该书的编者之一,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佩芬。 记者:您整理出版马承源的这本《马承源文博论集》,既是...
在深圳博物馆老馆的三楼,长年开放的“馆藏青铜器展”中,陈列着一些和钟鼎大器等相比之下的“小东西”。东西虽小,可里面所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含量却不低,文物价值都很高,其中的一些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定级,但已经得到一些权威的认可与褒扬。在这里,我们介绍其中的几面古代铜镜。 东汉人这样下棋 在“仙人止博青铜镜”的展示橱...
两千枚铜镜是怎样抢救出来的“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正在省博物馆展出,这是辽博馆藏历代铜镜的首次公开展示。此次展出的230件作品是从近3000枚铜镜中精选出来的,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晚清,基本贯穿整个铜镜发展的历史。可是,人们却不知,此次展出的很多作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铁岭熔炼厂“抢救”出来的。 12月20日,记...
贵州贵阳市资深文物保护工作者唐上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贵阳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存在被工程包围、被民房侵占、被商家用作经营场所等现象。唐上表示,文物保护单位不应沾上“铜臭”,建设项目应给文物让路。(《贵州都市报》12月21日)“铜臭”侵蚀文物,这一不正常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而且相当普遍,甚至很多地方为了开发不惜毁坏千年文物,之前有安徽泗县开发拆毁千...
两千枚铜镜是怎样抢救出来的 “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正在省博物馆展出,这是辽博馆藏历代铜镜的首次公开展示。此次展出的230件作品是从近3000枚铜镜中精选出来的,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晚清,基本贯穿整个铜镜发展的历史。可是,人们却不知,此次展出的很多作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铁岭熔炼厂“抢救”出来的。 12月20日,记者来到辽博,采访了该馆副馆长刘宁和历史部研究人员陶亮,他们向记者讲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