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礼器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4厘米 《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冠饰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8厘米、宽8.5厘米 这件玉饰有三个叉,左右两叉各刻有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叉有竖向直孔一个,出土时中叉紧连一根长玉管。山形玉饰的出土位置在死者的头部,且与成组的锥形玉饰相邻或叠压。7号墓的主人拥有玉钺和玉琮,是一位集军事权力和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他把山形玉饰戴在头上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尊...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86年征集 高14.8厘米 此箍形玉器以青色玉料制成,呈椭圆中空的筒状。顶部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略小,口部平直。器壁较薄,口部边缘尤显锋利。 箍形玉器过去多为传世品,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称为“玉护臂”或“马蹄形器”等。考古发现证明此类玉器只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葬中存在。它们多位于男性墓主的头部下方,有的器物口部还有两个小孔可以系...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出土 长7.1厘米 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珠、管、坠、玦、璜、瑗、镯、璧、琮等,这些玉器多出于墓葬。根据《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考古学家把这类墓葬称为“玉敛葬”。这件玉饰制作得相当精致、完美,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出土 长10.3厘米 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珠、管、坠、玦、璜、瑗、镯、璧、琮等,这些玉器多出于墓葬。根据《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考古学家把这类墓葬称为“玉敛葬”。这件玉饰制作得相当精致、完美,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
清 长97.7厘米 这把腰刀钢质,手柄为青玉质地,其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 为了取得对中国的商务利益与外交利益,英国于公元1792年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乘舰船前来中国。他们于公元1793年7月25日到达大沽口,登陆后稍事休息即前往北京。随后,主要成员赴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乾隆...
3月27日,记者在玉树石刻申遗工作安排部署会上获悉,为尽早把“玉树石刻”这一独特形式文化遗产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将组织多学科专家开展综合性研究、集体攻关,启动玉树石刻整体“申遗”工作,推动岩画、摩崖造像、石板画、嘛呢石镌刻四位一体进行整体性保护。 玉树石刻是青藏高原石刻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是分布范围最广、遗存规模最大、时代跨度最长、铭刻种类最多、文化...
痕都斯坦风格翠玉花形纽香炉 清 高14.5厘米 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雕玉风格。主要常见的为京作、苏作、西番作。京作即北京的玉石雕刻,也叫做北方作。它从造型上看多立体器物,即浮雕的多。京作品种繁多,有各式各样的造型。做工有勾花、勾撤、高浮雕、打洼等复杂的雕琢。做出的玉器大气、朴实,神态自如逼真。苏作是苏州雕工王器,代表着南方的工艺,也叫南方作。它多雕小件器物,如别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