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彩色经幡映衬着白塔。孙琳摄 12月6日,元大都地标遗址——北京妙应寺(又称白塔寺)在经历了长达2年7个月的维修期后首度开放,这一天,也是这座塔竣工736周年的纪念日。 12月11日早上8时45分,还未开放的山门外早已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9时整,山门准时打开,游客们鱼贯而入络绎不绝,既有三五成群的摄影爱好者,也有带孩子遛弯的附近居民;既有专程从青海赶来朝拜的喇嘛,也有四海云游来此交流的河南僧人...
修缮竣工的天水赵氏祠堂。 本报首席记者 王兰芳 摄 自古以来,天水赵氏祠堂一直是海内外赵氏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地。12月15日,记者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采访时了解到,备受社会关注的天水赵氏宗祠修缮保护工程日前已全面完工。 天水赵氏宗祠位于秦州区西关三星巷以西,原祠宇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属明代建筑,清代曾小修过。有专家曾称这里的古建筑群当属“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历经近千年风雨剥蚀...
院内,有一座被称为“圆楼”的二层小楼,这里曾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届国会的旧址。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圆楼已于日前修缮完工。 虽然名为圆楼,但从外观看去,圆楼其实是个二层砖木小楼,因为楼内北部是一个椭圆形的会议厅而得名。1912年3月中华民国初年国会召开时,这里是当时北洋政府总统和议长开会的地方,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圆楼曾多次修缮,此次修缮于去年12月立项,耗时约5个月,由...
径山钟楼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径山顶大雄宝殿东南朝阳峰。径山寺始建于唐,宋、元间六毁六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重建,至1990年初,除钟楼完好外,殿宇、寺屋倒塌殆尽。钟楼四面二层,重檐歇山顶,通高12米,底层面宽8.11米,进深8.14米。楼内四角,有直径0.36米的角柱,直通楼顶,底层两边山墙各增设圆柱,与角柱穿斗联接。楼中心自下而上立有金柱四根,呈正方形,侧脚造,直上楼层顶部,上设梁架作为“...
12月9日,兰州至公堂经过半年的修缮维护,焕然一新。据了解,位于兰州的甘肃贡院主体古建筑至公堂、观成堂于近日完成了原地抬升、墙体维修等修缮工作。兰州至公堂和观成堂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晚清学子的科举之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两年七个月的修缮,白塔寺昨天重新开放。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昨天是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也是元大都地标妙应寺白塔的竣工纪念日。就在这一天,历时两年七个月修缮的白塔寺重新向公众开放。专家学者以及各界观众数百人,一起为白塔“庆生”。 为何修 塔体开裂抹灰大面积脱落 早在2010年,妙应寺白塔就出现了砖裂掉灰现象。2011年,灰层甚至开始大面积脱落。白塔寺管理处工作人员赵煦介绍,特...
12月4日,专业施工队正在对歙县徽州古城的明代古建筑南谯楼进行修缮。 南谯楼正对歙县的徽州府衙,是徽州古城景区重要的标志建筑。此次修缮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徽州地区传统做法为主要修复手法进行施工,对南谯楼的木构、屋面、地面及木装修等项目进行全面修缮,并对城台(台基)外围墙体、两侧马道、门阙内侧墙体及木构柱进行加固和修复,工程计划于明年5月底完工。修复完成后将更好展现出南谯楼的历史原貌。 ...
记者从西藏昌都市文物局了解到,斥资3000万元的西藏古盐田文物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日前正式开工。这意味着屹立千年的茶马古道重要地标——西藏古盐田将得到更加科学的传承和保护。 澜沧江西藏昌都芒康段卤水资源丰富,自唐朝开始,便有记载人们在江两岸盐田上晒盐。茶马古道兴起后,周边川滇藏一带的人畜仰仗此地土法制盐维持生计,逐渐使这里成为重要的驿站。 西藏昌都市文物局局长永忠达瓦介绍,古盐田环境整治工程投入...
记者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指挥部工作办公室了解到,世界文化遗产普陀宗乘之庙历时两年半修缮之后,工程现已基本完工。因此庙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当地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的修缮项目包括寺庙内三座金瓦顶建筑万法归一殿、慈航普渡殿、权衡三界殿,中罡殿、碑亭等主要建筑,以及其他共计61个单体建筑,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修缮工程主要是对寺庙内各单体建筑瓦面的整修,大木构件的检修...
兴山县昭君台原貌,相传乡人思念昭君“筑台而望之”。 陈明清老屋原貌,如今已焕然一新。 修缮后的昭君台,如今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登高而望。 12月2日,记者走进兴山县昭君镇陈家湾村,探访昭君台、妃台乡公所、陈明清老屋3处被复建修缮的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村民说,这些文物遗址都有些历史了,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房屋老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如不及时维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兴山县文物局局长刘道霖介绍...
12月1日从西藏昌都市文物局获悉,卡若遗址一期维修保护工程目前全面竣工,千年古盐田文物保护区一期工程于日前启动,对这两处藏东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保护,标志着藏东文物保护工作进入“黄金期”。 卡若遗址是西藏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时代标志最明确、遗物和遗迹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大致距今5300年至4000年,它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
“东阳市南马镇上一座古桥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希望有关部门进行修缮。”近日,东阳市民方龙飞拨打《新闻三秒区》热线83186666时说。 方龙飞所指的古桥是南马老大桥,它位于南马镇南马村和泉府村之间,横跨南江,南北走向,是一座13孔石拱桥。南马老大桥建于1823年,距今已有192年历史,长162米、宽4.24米,纵联砌置拱圈,尖头桥墩,整体造型古朴优美,是南马的一处标志性建筑。 东阳市在...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文物建筑总监、法国夏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负责人、法国建筑学会主席、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同济大学顾问教授。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 1843年,巴黎圣母院修复工程启动之初,拉絮、勒杜克为何能赢得合同?拉絮是第一位用考古学方法修复中世纪建筑的建筑师,卢浮宫、圣礼拜教堂的修缮都 有他的贡献,勒杜克就更加了得:他的绘画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人津津乐道,1840年还因为维兹莱...
记者从西藏昌都市文物局了解到,斥资3000万元的西藏古盐田文物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目前正式开工。这意味着屹立千年的茶马古道重要地标——西藏古盐田将得到更加科学的传承和保护。 澜沧江西藏昌都芒康段卤水资源丰富,自唐朝开始,便有记载人们在江两岸盐田上晒盐。茶马古道兴起后,周边川滇藏一带的人畜仰仗此地土法制盐维持生计,逐渐使这里成为重要的驿站。 西藏昌都市文物局局长永忠达瓦介绍,古盐田环境整治工程投入...
为保存历史遗存、弘扬红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日前,零陵区拨出专款8万元,对菱角塘镇画眉山红军临时指挥部旧址进行修复,该工程预计元旦前竣工。 位于零陵区菱角塘镇画眉山村七组村民唐介元家的大院是一座有着200年历史的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代晚期,该院为土砖木结构。1934年8月,肖克、王震将军率红六军团9700余人从双牌经分水岭进入零陵。由于国民党已在冷水滩湘江西岸处重兵布防,加之湘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