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烟台博物馆藏品展示 唐寅(公元1470-1523),字伯虎,他的名与字的来由,是因为他出生在庚寅年,属虎。 这件画作为绢本,设色。以丰富的笔墨描绘岁暮冬节的萧寂野色。画中层次深远,平中见奇,静中有动。此图笔墨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峻拔气势,又具文人画秀润空灵的韵致,构图更是别具一格。右上方以行书题五言古诗一首:“灌木寒气集,丛篁静色深。冰霜岁历暮,方昭君子心。射干蔽豫章,慨惜自古今。...
说到西安的博物馆纪念品,人们多半会想到斑驳沧桑的“兵马俑”、“唐三彩”复制品,而如今,兼具科技与创意的文化产品的出现,让西安的博物馆纪念品越来越玲琅满目。 把手机摄像头对准一张印有国宝文物“杜虎符”照片的明信片,“杜虎符”的3D图像即刻“立”在了手机屏幕里。转动明信片,3D“杜虎符”也随之“动”了起来,点击屏幕还能看到文物的详细介绍。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去年端午节推出的“文物魔卡”。凭借现代...
老家具中紫檀家具可谓极品,引发着人们对其浓厚的兴趣。古玩市场上,被称为紫檀的家具和古玩随处可见,在中式高档家具店里几乎言必称紫檀。可以说,紫檀家具在用料、结构、工艺上的讲究和雅致的历史底蕴,成为一种高档生活品质的象征。 一寸紫檀一寸金 紫檀是木中之王,是世上最稀少、最名贵的木种之一,为家具中的顶级材料。其生长十分缓慢,百年才能成材,最大的紫檀木半径仅为十公分左右。木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器物不能...
好,谢谢大家。那么,我们大家就可以回到古代的读书的环境中。而这种读书呢,叫诵唸。诵唸的呢,必然是经。经呢,肯定是善的。在古代中国没有宗教,但是祖宗崇拜,天地为大、忠孝当先,是先有的;而当时中国人信的黄老,而黄老传下来这一道,现在没落到了道教而已;而佛进来以后没有经,经过历代的苦行才传下来的西方的经典,西天的经才传来。而这些经,中国的教要传道,就是来自于朗朗的书声,就是从这个诵经的这方式传下来的。 ...
辞去彭泽县令归隐,这是陶渊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一年是义熙元年。无论这一年渊明多少岁,辞去彭泽令对他还说都是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一直到死,就像古人说的那样,渊明“死心塌地遁世无闷”,再也没有出来做过官了。 而记载辞彭泽令归隐最重要的文献,就是沈约的《宋书·隐逸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及《晋书》等都是来自沈约的记述)和陶渊明自己的《归去来兮辞》。 《宋书·隐逸传》是这样记述的: (陶潜)...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三章,本系列稿件由程滨先生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有人认为这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晚年所著,原因是这篇文章所描述家里这么贫穷,应该是他晚年的生活状态。渊明早年家境好像要比这还好一些。而我觉得,这篇文章当时渊明早年的作品。因为假如是渊明晚年的作品,他既然也说到自己“不慕荣利”了,应该会提到自己曾经出去做官又弃官隐居的事情。虽然不好说得很细致,但也可以...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三章。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渊明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公案。一、渊明好读什么书?而渊明的不求甚解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从渊明自己的作品来看,他大量引用的还是儒家经典,也有很多道家典籍,再有就是史书,除此之外,渊明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好读异书,比如《穆天子传》,比如《山海经》。他自己写诗就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诗三首》)《山海经》是我国...
《輶軒语》之《学究语》(塾师须知) 一、通经 ○读经宜读全本。 《周礼》、《礼记》、《左传》断不可删,即鲁钝者亦须买全本,就其上钩乙选读,日后尚可寻检寓目,不然,终身不知此经有几卷矣。 ○解经宜先识字。(字书、韵书之学,经学家谓之小学。) 此非余一人之私言,国朝诸老师之言也。字有形,形不一:一、古文,二、籀文,三、小篆,四、八分,五、隶书,六、真书,相因递变。字有声,声不一:有三代之音,...
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修缮的明十三陵长陵祾恩门工程,自2013 年4 月1 日开工,于2013 年10 月28 日竣工。该工程修缮的主要项目是揭屋面瓦,更换部分糟朽的檐椽、飞椽和望板。在更换椽望工序时,发现两处木构件榫卯做法与现代做法不同:一是桁条上的榫卯(桁条,即檩条,带斗的大式建筑称桁条,不带斗的小式建筑称檩条),二是椽椀做法。 一、祾恩门上桁条的榫卯不同于现代做法 图1 祾恩门上的正...
高淳区桠溪镇上房村是一个有上百户村民的小乡村,村里除了几户外姓其他人都姓周,而周姓为同一家族,据当地村民称上房村历史悠久是一个古村落,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对明代石构件抱鼓石,有500年历史了。 可惜的是,有一尊抱鼓石已断开,半边找不到了,而保留完好的另一尊能清楚看到精美的石刻和当年使用的痕迹。 今年73岁的周告化是村里年长的老人,他说,这对抱鼓石是从村前水塘里捞起来的。他说,以前村里有个周家祠堂叫...
陕西村民垃圾坑内发现明朝古墓葬 日前,泾阳云阳镇居智村发现一处明朝古墓葬群,经上报县市两级文保部门后,已对该处墓葬暂行掩埋,等待省文保部门批复意见,是否进一步发掘清理。 墓碑上有字 还刻有兽形图案 “当时我开车从村边填埋垃圾的大坑过,发现土崖上露出半截石板,好奇之下就停车去看,没想到竟然发现一个墓碑,上面写着‘明太学生云门韩公之墓’。”昨日(3月15日)下午,发现古墓葬的村民韩明山称,古墓葬...
近日,燕子矶街道太平村社区居民朱师傅向社区和街道反映,多年前,他在自家后山上发现一对雕刻精美的石像,就一直当做“土地公”、“土地婆”供奉着,还专门为两尊石像搭了棚子。但是,最近常有一群陌生人出没在后山上,而且发现石像底部有松动的迹象。他担心石像被盗,朱师傅希望文物部门能来看看, “这两尊石像到底是不是文物,如果是文物,自己要上缴国家收藏,不能给文物贩子钻了空子。”朱师傅说。栖霞区文物部门接到消息...
近日,洋县文博馆工作人员在洋县北部山区发现一座倒在地上的石塔。经初步推断,这座高约7米的石塔,可能为明代所建。 “我们从山下走到那里,就走了5个小时。”3月16日,洋县文博馆负责人介绍,他们是十天前接到群众反映,在北部山区一处深山老林里,发现这座石塔。很快,文博馆组织人力现场查看。到了才发现,这座石塔倒在地上,并非竖立。 据介绍,倒地石塔是石灰石质,保存基本完好,高约7米,共7层,...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丹东江沿台堡城是明代万里长城——辽东镇长城东部的第一座堡城,也是明代辽东长城军事防御的重要部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日前完成了对该遗址的大面积考古发掘和科考工作。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全介绍,丹东江沿台堡城址位于丹东市振安区。这座古城修建于公元1565年明嘉靖年间,是为了抵御外患而修建的军事驻地。 李新全介绍,2014年3月,为配合当地水利部门修建水库,辽宁省文物...
记者:就这次参加“全国佛教寺院文物保护培训班”,能谈谈您的感想和看法吗? 明勇法师:这次“培训班”非常有意义。我们来能学习到很多文物保护知识,可以促进各地寺庙加大力度,开展寺院文物保护工作。 寺院文物属于佛教,更属于国家,既体现佛教文化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从宗教的角度,还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都要大力保护好佛教文物。 比如柏林禅寺的赵州禅师舍利塔建于元代,至今已有近70...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