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3月中旬起,拉萨河谷一带陆续开展春耕仪式。在西藏贡嘎县的春耕仪式上,十余辆拖拉机排着队跟在两头牦牛拉着的木犁后面,健硕的牦牛被花朵、哈达装扮得花枝招展。如今,西藏大面积的耕作已由现代化的农机具完成,然而二牛抬杠这种历史悠久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高原农民的精神寄托。 67岁的次旦多吉老人唱起开犁的歌谣,村里的男女老少跟着哼唱起来。牦牛拉着犁慢慢走,拖拉机也“突、突、突……”地慢慢跟着。次旦多...
春日的午后,古城拉萨,阳光透过云层,洒满大昭寺广场。金色阳光下,转经道入口处的“唐蕃会盟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碑面上的文字成为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史料记载,从公元706年到822年,吐蕃和唐朝之间的会盟达8次之多。公元823年所立的唐蕃会盟碑,记载的是第8次会盟的盟文。历史记载,此碑立后,唐蕃之间纷争宣告结束。 ...
国际知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19日在拉萨透露,针对西藏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发现确凿的原生文化层。 高星介绍,2012年、2013年夏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西藏展开系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和突破,“2014年至今我们一直在整理相关...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林辉10日透露,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者们首次发现了地层关系明确、年代确定的古天珠。该发现为考察西藏地区天珠的出现年代、形态纹饰及使用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出土天珠的曲踏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郊的象泉河南岸一级台地。该墓地的年代距今约1800年左右,根据墓地所处地域、年代及随葬品分析,很有可能是一处古象雄时期富裕阶层的墓地。从出土天...
资料图 天珠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发布6项“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成功入围。其中,丝绸、黄金面具、带柄铜镜、天珠等大都是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是考察象雄时期西藏西部的文化、经济、生活等情况的一手资料,尤其是被藏族视为神圣之物的天珠的发现具有极高的价值。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均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相距不过百来公里,具有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于2014年10月在西藏博物馆成立。西藏博物馆将在今年启动工作站馆藏佛像、丝织品、唐卡等文物修复保护项目,部分唐卡、丝织品和佛像造像将被进行专业性修复保护。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招投标阶段,确定合作单位后,西藏博物馆将全面启动修复工作。 西藏联合工作站在成立之初便确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即为全区的文物科技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自治区文物工作会上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包括敏珠林寺在内的14处文物维修工程已经完工。 “十二五”期间,国家投资超10亿元,对西藏4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地(市)博物馆进行保护维修和建设。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桑布说,截至2014年底,我区共有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277处,已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4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
资料图天珠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发布6项“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成功入围。其中,丝绸、黄金面具、带柄铜镜、天珠等大都是西藏地区的首次发现,是考察象雄时期西藏西部的文化、经济、生活等情况的一手资料,尤其是被藏族视为神圣之物的天珠的发现具有极高的价值。 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均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象泉河上游,相距不过百来公里,具有相当多的共同因...
记者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包括敏珠林寺在内的14处文物维修工程已经完工,占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总数的35%。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桑布说,西藏是全国文物重点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国家对西藏文物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十二五”期间,国家投资超过10亿元,对西藏4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地(市)博物馆进行保护维修和建设。 其中,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的敏珠林寺是西藏藏传佛教宁玛...
记者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包括敏珠林寺在内的14处文物维修工程已经完工,占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总数的35%。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桑布说,西藏是全国文物重点省区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国家对西藏文物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十二五”期间,国家投资超过10亿元,对西藏4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地(市)博物馆进行保护维修和建设。 其中,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的敏珠林寺是西藏藏传佛教宁玛...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f)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
记者18日从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获悉,自西藏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截至2014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人民币(6.2190, 0.0125, 0.20%),下同)用于西藏非遗保护。 据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在会议上提供的材料介绍,中央财政投入的1.2亿元主要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此外,西藏自治区财政至今也投入了4000...
1月17日,“西藏唐卡艺术展”在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开展,馆内共展出35幅不同派别、风格的艺术作品,其中多派唐卡为本次展览的亮点。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词,是藏族文化中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西藏唐卡容纳了西藏本土、古印度、古希腊、古代中亚以及中原汉地的多元文化因子,通过彩缎装裱成卷轴画,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传承了几千年的唐卡被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