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7日至8日,江苏省文物局在无锡召开了江苏太湖水下考古工作会议,同时举办太湖水下考古专业知识培训班,来自苏州、无锡、常州市文物(文化遗产)局、南京博物院分管考古工作的领导、考古所负责人及考古业务骨干近30人参加了会议及培训。会议由省文物局副局长殷连生主持。省文物局局长刘谨胜宣读了成立江苏太湖水下考古领导小组及设立江苏太湖水下考古工作站的有关文件,并作江苏太湖水下考古工作报告;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
南京明皇宫遗址遭开发,考古结果9年秘而不宣,房产公司则称其项目为“皇城内风水宝地”。 从明皇宫的西安门向南望去,中航科技城的项目工地正好就位于西安门正南方的延长线上,正是明皇城的西墙遗址。 如今,明故宫皇宫遗址西南角40万平方米的地块上,一个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航科技城正在火热建设。这家房地产公司在其文案中写道,该项目是“皇城内的风水宝地”。 南京明故宫分为宫城和皇城两重...
近日,玉树州可移动文物普查队在玉树州囊谦县境内,发现了藏传佛教的早期壁画。该遗址壁画的重大新发现,为今后研究全国藏传佛教早期壁画奠定了扎实基础。 博日寺位于玉树州囊谦县,距县城60多公里。博日寺遗址建在悬崖峭壁间,海拔高度约4100米。由于没有上山的公路,文物工作者和相关专家骑马近3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博日藏语意为“经函”,创建于吐蕃时期,博日寺最初为宁玛派,后为止贡噶举派,最后在元代改为萨迦派寺...
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制度。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制度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路上丝绸之路后,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保障西北边疆的安定,历代中原王朝均在西域绿洲地带修筑烽燧、亭障,使其发挥了和长城一样的屏障作用。 位于新疆...
航拍遗址 遗址内的院落和房屋 2015年8月25日,木尔吐克萨依戍堡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联合考古队在吐鲁番烽燧考古调查发掘的第三阶段工作也拉开了帷幕。 木尔吐克萨依戍堡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胜金乡,火焰山北面的戈壁滩上。因戍堡保存状况较好,结构完整,形制清晰,所以作为第三阶段烽燧发掘工作的重点。 戍堡平面呈正方形,为土坯砌筑而成。戍堡的...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对千年前的辽国首都辽上京皇城和宫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并获得重大发现。 在考古发掘中,辽上京考古队确认了辽上京宫城东门的形制结构及营建次序。虽然晚期破坏严重,但夯土基台上仍保存了以磉墩承重的柱网结构。考古人员对辽上京皇城东门的规模形制和保存情况也有了了解。皇城东门门道为一门三道格局,中门道破坏严重。两侧门道保...
9月10日和11日晚间22:00,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将播出纪录片《古越迷踪》(上、下)。该纪录片将为人们讲述萧山区湘湖柴岭山、蜈蚣山土墩墓考古发掘的情况及相关研究、采访实录。 柴岭山、蜈蚣山土墩墓考古发掘工作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博物馆联合进行,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历时近15个月,共发掘了37座土墩,出土922件(组)遗物。该土墩墓群墓葬类型丰富,时代从商代中晚期遗址...
明故宫原占地面积超过100多公顷,部分遗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南北两侧)至今仍可见。 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故宫,系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其子朱棣扩建,整个建设过程逾时20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明故宫原占地面积超过100多公顷,部分遗址(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南北两侧)至今仍可见,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如今,在明故宫...
考古学家于本周一(9 月 7 日)称其在英国知名文化遗址巨石阵附近发现了神秘史前古迹的掩埋遗迹。他们表示多达 90 块矗立的巨石可能已在地下埋藏数千年之久,其中一些经初步测量高 4.5 米(约为 15 英尺),可追溯至约 4,500 年前,历史悠久。据了解,该遗址四周围绕着 17.6 米宽沟渠和一处高约 1 米的土堤,因其一侧笔直,而其余部分弯曲而长期以来一直困惑着考古学家。 据悉,英国伯明...
哈佛大学Richar Meadow(左三)和Ajita Patel(右一)在讲述怎样进行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与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开展了一系列动物考古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哈佛大学动物考古学家Richard Meadow以“黄牛与水牛的骨骼形态学差异”为题来该院进行了为期21天的合作研究。美国纽约大学世界古代研究中心Roder...
目前,考古学家在英国境内发现“2号史前巨石阵”,巨石高度达4.5米,其中1米埋在地下,其历史可追溯至4500年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数百年以来,英国史前巨石阵令考古学家和参观者着迷,目前,最新考古研究显示,或许史前巨石阵并不神秘,近期在距离史前巨石阵仅1.6公里处又发现“2号史前巨石阵”结构。 这些独特的巨石阵的历史已超过4500年,考古学家在遗址处发现90多个巨石,石体掩埋在地下1米深,必须...
今年1月10日、11日,一部反映萧山八千年文明史的纪录片《三探跨湖桥》(上、下)亮相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令全国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萧山悠悠8000年的历史韵味,成为萧山骄傲。再过3天,也就是9月10日、11日22点,《探索·发现》栏目将播出纪录片《古越迷踪》(上、下),为观众讲述湘湖柴岭山、蜈蚣山土墩墓考古发掘的情况及相关研究、采访实录。 这是央视镜头再次聚焦萧山的考古发掘活动...
据法国《解放报》9月5日援引法新社报道,近日,在法国西部罗斯科夫市海岸的考古挖掘区内,法国考古队员在一艘遇难的古罗马船只残骸上发现了约800块金属锡块。 挖掘工作负责人于洛(Olivia Hulot)称,作为法国布列塔尼地区与整个大西洋海域第二次发现的古老残骸,该船只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到4世纪。同时,他向法新社表示,在考古挖掘工作中发现如此大型的残骸实属少见,而该船只上所载货物的品质、种类与数...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是通过进化而来,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化而来的呢?考古发现的1.8亿年前手骨似乎正向我们叙述着这一切! 别小看图中这根小指骨,它来自1.8亿年前。这块化石表明,在同样条件下,现代人类的双手更擅长使用工具,而不是爬树——人类的进化比我们早先预想的要早得多。 第一根“现代人类”手骨发现于坦桑尼亚峡谷,从而将人类能灵活使用手指的推论提前大约400000年。 这次...
9月4日-5日,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前牛津大学副校长罗森,牛津大学实验考古研究所所长马克,北京大学商周考古专家徐天进,北京大学冶金考古专家陈建立,安徽省商周考古专家、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等国内外考古专家专程来到阜南县,对台家寺商代遗址进行考察。 据介绍,台家寺遗址位于阜南县朱寨镇,1957年在润河旧河道中曾出土国宝级文物青铜龙虎尊等商代青铜器,以及一批商代玉器、骨器、陶器、漆器等文物,并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