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端午,又称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节、蒲节(因为旧时风俗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辟邪而得名)、天中节(古人认为此日太阳恰在中天,直射下来,人无影子,故而得名)、诗人节等。又因为日期在农历五月五日,习称五月五,又先秦时称为恶日,北方少数地区称为女儿节。它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之一,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 端午节处于夏季,许多节日习俗都有夏季的特点。它的主要节俗,包括划龙舟、纪念...
5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张家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张家港举行。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北京大学、全国各考古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考古学者,及历史学、相关科研单位专家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是学术界...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
春雷惊蛰(杨柳青年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陈昌全 中华书局2008年11月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是马未都先生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笔筒的专书,为什么不讲“中国笔筒”而讲“明清笔筒呢?那是因为马先生认为笔筒产生于明中叶以后,马先生在书中写道“比起其他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的嘉靖朝。” 关于中国笔筒大约出现于明朝中晚期的观点,在百度百科中也...
2月12日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的第203个诞辰日,而这个生日达尔文应该非常高兴和欣慰,因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上传了15000余张高清晰的达尔文亲笔手稿和笔记,只要上互联网就可以查阅到这些资料,其实,这是一项名为“达尔文在线”项目的一部分。 珍贵手稿 见证达尔文科学研究“进化史”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些珍贵的手稿来自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生物多样性遗产博物馆以及世...
"汤"(Soup)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喝汤时要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呷汤时则发出"丝丝"的声音,"丝丝"的声音和"Soup"这个词的发音很相似。另一种说法是"Soup"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德文"Sop",即一种浇有肉汤或浓汤的面包。 汤的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近东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做汤的地方。约在公元前8000到7000年间,那里的人就会将所栽培出来的谷物放在粗陶器中煮...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
古玩辩伪之铜镜 1 丁 孟 现为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微博)文物鉴定委员。 关于铜镜的起源问题,如从文献记载看,可以追溯到古史传说时代,例如《黄帝内传》:“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看,属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