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粟特人就来自大呼罗珊地区,他们或旅行、或居住在中国境内,从事着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活动,有的甚至服务于中国政府,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文化、技术、艺术甚至生活方式。这些从中国发现的摩尼教、祆(音“先”——编者注)教寺院、粟特人墓葬以及墓葬和石窟壁画上的竖琴、马球、猎豹等图案中可窥一斑。 2016年底,南京大学和伊朗同行组成的中伊联合考古队发掘了纳德利土丘,既以期填补...
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阐释中国特色,基本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四个讲清楚”专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和价值转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故事的根基,对其阐释与展示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之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的我国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讲好能够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之中国故事的根基。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
25年前的昨天,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2月24日,在建馆25周年纪念活动上,一尊铜像揭下了面纱。下方的标示牌写着他的名字:朱新予。 正是这位先生25年前的努力,中国丝绸博物馆才得以在杭州创办。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走到哪里都说丝绸,是个丝绸迷。”馆长赵丰正是朱新予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 1902年,朱新予出生在萧山,他是一位蚕丝专家、丝绸教育家,曾留学日本。他创办了镇江女子...
中国丝绸博物馆开馆25周年座谈会现场。(浙江在线记者魏志阳摄) 斑斓如云霞,柔软如流水,中国丝绸之美享誉世界。坐落于西湖之南、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内丝绸收藏的集大成者。2月26日,它迎来了开馆25周年纪念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因何创建?创建过程中又有哪些难忘的故事?2月24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开馆25周年座谈会在猷资料馆举行,博物馆老员工、老领导坐在一起,追溯那些年的创馆往事。 ...
近年来,“内行看门路,外行看热闹”的古玩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不再像以前般神秘。 层出不穷的事件被挖掘曝光,各类型的藏馆也纷纷被爆赝品如云。而因为去年捐赠了被质疑赝品的6000件古陶瓷给北京师范大学而闹得满城风雨的邱季端,近日向台湾四所高校——台湾东华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淡江大学(校友总会)代表及台湾史记文化公司代表签订了向上述单位捐赠其个人收藏的古董艺术品的意向协议,称旨在“促进两...
网络配图 束家平,考古学家,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毕业,专长于汉唐考古研究。从事文物考古、发掘二十多年,现任扬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参与了入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唐城遗址、宋大城西门等众多遗址的发掘。出版《扬州蜀冈古代城址考古勘探报告》等专著(合著)3部。主持发掘的隋炀帝墓考古工作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开很多历史谜团。 手记 一出扬州市蜀冈西峰公园...
铜镜中的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过分。铜镜中丰富的内容,是历史的遗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代表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铜镜中传递出的中国民俗文化的灿烂成果和历史遗迹,值得我们收藏和研究。本文就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高士博弈故事镜(见图)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面唐代高士博弈故事镜,直径16.7厘米,圆形,圆钮,莲瓣钮座,亚银白光泽,品相甚佳。镜...
如何让观众透过文物看到历史,享受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博物馆摄影工作人员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保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展览?现在,来看一看博物馆摄影工作者镜头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摄影见证时代变迁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1927年创立于开封市三圣庙街的河南博物馆,是中国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走过90年的风雨历程。 当时的河南博物馆设有技术部,承担着影像的拍摄、出版物的印刷等工作...
资料图 鬼谷子下山救爱徒孙膑的故事,随着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卖出2.3亿元的天价之后迅速流传。其实,在古代表现孙膑落难的故事并不鲜见。本文所要介绍的这对粉彩京剧故事纹盘(见图),就是演绎孙膑落难的一出戏。 这两只粉彩盘大小和纹饰雷同,胎质精细,修足规整,盘底较厚塌底,釉色泛青有缩釉点,画工精细,色彩艳丽,百年传世痕迹明显,包浆厚重,人物形象墨线过稿,彩料绘画,为开门晚清瓷器...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陆琼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摄影 中国网/李芳) 《国家文物局2017年工作要点》近日在文物局官方网站发布,分六大方面、32点细致规划了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等方面的指导方向与具体工作。其中,“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文博圈“大V”组团亮相“互联网+”让中华文明走出去 ...
图片说明:徐州博物馆藏“金缕玉衣”来沪展出。蒋迪雯摄 中华文明自史前至秦汉这一阶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明进程与走向,孕育并塑造了承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脉。《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开展。展出的224件(组)上博珍藏的甲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代表性文物,探求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发展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徐州博物馆藏西汉“金缕玉衣”也首度在沪展出。 走进展厅...
从今天上午开始,如果你路过南山路就可以去西湖博物馆看“匠心筑梦——中国传统民居装饰艺术·东阳明清木雕展”了,此次展览以百余件最具代表性的明清时期东阳古木雕作品和西湖博物馆的馆藏年画为载体,以吉祥寓意喜迎新春,以家训故事借物励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展览包括于形立意——东阳木雕的纹饰和匠心独具——东阳木雕的工艺两大部分。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瑞草祥兽、戏文人物、家训家规、抽象博古等几大类...
2016 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我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继续致力于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物出境展览,深入挖掘与利用国内文物资源,广泛加强与世界各国(地区)的合作,致力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文物出境展览扮演着促进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生动地讲述着中国故事。 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国共组织文物出境展览43个,展出文物3200余件(套)。 这些展览在澳大利亚、...
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屋子里,大大小小的狮头或挂或摆,虎虎生威,让这个略显简陋的房间充满了精气神。 在这间工作室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狮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2岁的黎婉珍和女儿黎嘉欣正在紧张地为山东的客户赶制狮头。 “赶时间但不能手脚急,每一个狮头都代表着扎狮人的技艺,马虎不得。”黎婉珍说,扎狮头是纯手工的活儿,不比流水线生产,一笔一划间都饱含着中国文化的意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